在司马懿发动叛变的那个时刻,曹操的老部下基本上都已去世。或许很多人会惊讶地发现,曹操其实并不是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三国是东汉末期到西晋初期之间的一个混乱时期,它的时间框架是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开始,一直到公元280年西晋统一中国,进入晋朝。曹操去世的年份是公元220年,而正是曹丕篡汉的那一年,汉朝彻底灭亡。因此,从时间上看,曹操压根就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回到司马懿叛变的历史节点,许多人不禁要问:当时曹操的部下为何不出面制止司马懿的背叛呢?重要的时间差异在于,曹操去世是在公元220年,而司马懿的叛变发生在公元249年,两者相隔将近三十年。这段时间内,曹操的“五子良将”和其他重要人物几乎都已去世。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曹操麾下的名将,分别在222年、218年、221年、231年、227年去世;即便是曹操的嫡系部下——曹仁、曹洪、夏侯惇和夏侯渊,也都在232年、220年、219年左右先后去世。距离249年,曹操老部下的支持几乎消失殆尽,剩下的仅仅是曹操部下的二代。
说到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带领的三千死士轻松占领了京城,实际上是因为曹魏政权本身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内部分裂。曹叡在公元239年去世,年仅36岁且没有子嗣,因此曹芳继位。而曹芳年仅八岁,朝廷对这位少年的皇帝并不信任。曹芳性格懒散,整日游玩,显得十分昏庸。在这种情况下,曹爽趁机夺权,将皇帝软禁,并迅速掌控朝政,这为日后的政变埋下了伏笔。
曹爽的专权导致了政治混乱,他任用私人亲信,乱政失民心。特别是在任命夏侯玄出征蜀汉时,战局惨败,消耗了大量国力。这一系列行为使得曹魏政权声望急剧下降,许多人因此开始怀疑朝廷的能力,曹魏政权的衰败也开始显现出来。司马懿在这种情况下,顺势而为,得到许多朝臣的支持。
实际上,司马懿无疑是曹魏政权的支柱人物。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凭借着杰出的才华,逐渐赢得曹操的信任;而在曹丕和曹叡的统治下,司马懿更是多次帮助曹魏化解危机,屡次挫败诸葛亮的北伐,甚至平定了辽东的叛乱。曹魏政权的危机四伏,而能在关键时刻稳定局势的,唯有司马懿。即使在曹操去世后,曹丕和曹叡相继去世,司马懿的地位依然稳固,成为了曹魏政权的“元老”。
然而,政权的变化往往取决于时局。曹丕上台后,开始拉拢士族,使得寒门出身的将领逐渐被排除在外。这种士族化的政策,使得曹魏政权的基础变得越来越不牢靠,到了曹叡去世时,朝廷内部分裂愈发严重。此时的曹爽专权,过于放纵自己,导致朝臣对曹魏宗室失去了信任,而士族门阀则向司马懿倾斜,为政变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曹爽和曹芳的治理下,曹魏政权早已步履蹒跚,无法抗拒政治变革的潮流。高平陵政变的发生,实际上就是对曹魏政权长期积累的内部矛盾和士族斗争的必然反应。从根本上来说,曹魏政权的覆灭,早在曹丕时期就已经埋下了隐患。随着士族门阀的力量上升,政权更迭变得不可避免,最终的政变也为日后的西晋政权的士族控制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的历史变动,深刻地影响了中原王朝的未来,最终导致了数百年间政治动荡和王朝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