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瑾加入孙权麾下时,恰巧孙权收到袁绍的来信。信中袁绍提议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诸葛瑾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袁绍虽然表面上气势汹汹,但实际上只是空有其表,因此建议孙权不宜与袁绍结盟,而是应暂时顺从曹操,待时而动再谋划其他应对策略。孙权采纳了诸葛瑾的建议,决定稳住局势,暂时不与袁绍结盟。随后,诸葛瑾的弟弟,诸葛亮,也成为了刘备的军师。
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与周瑜等东吴重臣切磋军事战略,并鼓舞了周瑜坚决抗击曹操的决心。周瑜对诸葛亮的智慧十分佩服,但也感到潜在的威胁。他认为诸葛亮的才智超群,倘若他辅佐刘备,将来一定会成为东吴最大的敌人。因此,周瑜决定听从鲁肃的建议,派遣诸葛瑾去劝说诸葛亮,希望他能回心转意,归顺孙权,兄弟二人一同效力孙权。
于是,周瑜召见诸葛瑾,委托他去劝说诸葛亮:“您弟弟孔明的才华,真的是国家重器,能够辅佐刘备,实在太可惜了。既然他已经到了江东,您不妨去劝他放弃刘备,投身我们孙权的麾下。这样一来,兄弟二人不仅能继续共事,还能常常见面,岂不是皆大欢喜?我期待着您的好消息!”诸葛瑾深知孙权的用心,也理解周瑜的难处,于是他答应了这个任务:“自从我来到江东,虽然孙将军对我厚爱有加,可我一直觉得自己并未立下什么赫赫战功。既然都督有此请求,我怎敢推辞?”
于是,诸葛瑾赶往诸葛亮的住所。诸葛亮得知哥哥来访,激动得迎接他,并跪拜行礼。兄弟久别重逢,彼此感情十分深厚。诸葛瑾眼含泪水,语重心长地说道:“你可记得伯夷、叔齐的故事吗?他们兄弟二人,原是古时孤竹君的儿子。两人为了避让王位,一同逃入首阳山隐居,甚至连死都选择了共死。你我兄弟虽同为一家,却分别侍奉不同的主公,常年无法团聚,想想伯夷、叔齐,你是否感到惭愧?”
聪慧的诸葛亮一听,便明了哥哥的用意,心中暗道:“果然是周瑜派来劝说我了。”他冷静地回应道:“哥哥所说的义理我能理解,但若把义与忠孝三者做比较,哪个更为重要呢?”诸葛瑾一时愣住,随即回答:“当然是忠和孝最为重要,但义理也不可忽视。”诸葛亮微笑着反问道:“那我是否可以教哥哥一个全忠全孝的做法呢?”诸葛瑾感到诧异,急忙问道:“你有什么高见?”
诸葛亮详细解释道:“我们都是汉朝的子民,刘皇叔是中山靖王的后代,皇室的血脉。如果哥哥您去侍奉刘皇叔,那就是全忠了。而且,我们的父母的坟墓都在江北,若您离开东吴,常去江北祭拜父母,那就是全孝了。忠孝两全,再辅佐刘皇叔,帮助他建立大业,这就是全义了。可是,您现在留恋江东,却忘了汉朝天下和已经逝去的父母,反而让我放弃忠孝去从事义理,我可实在无法从命。”
诸葛瑾听完,哑口无言,心中充满愧疚与懊悔。他没想到弟弟不仅用道理击败了自己,还让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最终,诸葛瑾回到东吴,向周瑜如实汇报,表示:“东吴对我有恩,我自然不会忘记,但是今天的事,我实在无法办成。”周瑜听后无奈叹息。由于诸葛瑾与诸葛亮的亲情关系,孙权常常让他负责与刘备方面的谈判,但最终,诸葛瑾在这几次谈判中均未能成功。
这段历史事例展示了诸葛瑾虽为东吴的重要谋士,但兄弟间的深厚感情最终使得他无法违背内心的忠诚与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