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东汉末年,曹操接受过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因此,“九锡”成了篡逆的代名词。在此背景下,三国时期,这两人都拒绝“加九锡”,你都知道吗?
一、诸葛亮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东汉末年,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领荆州、益州之地,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伐吴于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事务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策略,加强战备。
诚然,诸葛亮对蜀汉忠心耿耿,没有半点不臣之心,不过,因为他大权独揽,还是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满。其中,李严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二人由此不睦,逐渐貌合神离。后来,李严因为督办粮草不力等原因,被诸葛亮废为平民。
最后,在拒绝李严加九锡的回信中,诸葛亮表示,若北伐实现了匡扶汉室这个目标,别说九锡了,加十锡都不是个事。在此基础上,诸葛亮先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二、公孙渊
公孙渊(?-238年),字文懿。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人。公孙渊是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军阀。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左将军公孙康之子。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逼夺叔父公孙恭之位。魏明帝不听刘晔劝告,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公孙渊在掌权不久后便开始与吴国往来。吴嘉禾二年(公元233年)三月,孙权派遗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为使者,将军贺达、虞咨、中郎将万泰、校尉裴潜等人率领大军万人护送宿舒、孙综回辽东,同时携带金宝珍货,九锡齐备赏赐公孙渊,并封公孙渊为燕王。
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斩杀吴使,吞没吴方的“兵资”,并拒绝东吴加九锡的册封。紧接着,公孙渊将张弥等人的首级献给魏明帝,被明帝拜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还让他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诸郡。
对此,在笔者看来,公孙渊和诸葛亮不同,也即前者是野心勃勃,只是怕孙权远水救不了近火,这才没有接受加九锡的册封。因此,不久之后,公孙渊又背叛了魏国。景初元年(237年),在击败前来讨伐的毌丘俭等后叛魏,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
对于公孙渊来说,目的是要和魏蜀吴三国平起平坐。而这,自然引起了曹魏的强烈不满。于是,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进讨辽东,在这场战役中,公孙渊抵御失利,与其子为魏军所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