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历经14年浴血奋战终获胜利。80年后的今天,作为基层干部,站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我深刻感受到: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照亮前路的火炬。从延安窑洞的油灯到乡村振兴的智慧大棚,从“小米加步枪”到“数字赋能治理”,变的是时代赋予的工具与手段,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人民至上初心。以历史纵深观照当下,铭记历史不是沉湎过去,而是接过先辈“自强”接力棒,在乡村振兴赛道上跑出这代人加速度。
铭记历史,坚守为民初心。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诠释了人民至上的真谛。今天,这种精神在基层工作中依然鲜活。今年夏季抗旱时,部分地区受连续强降雨影响,部分道路、房屋、农作物等不同程度受损受灾,基层干部效仿战时“支前队”模式,组织党员干部成立“党员先锋队”,在防汛救灾最前沿打头阵、当先锋、作表率,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历史与现实的呼应,让我们更坚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把群众放在心尖上的立场永远不能动摇。
传承精神,勇于攻坚克难。1941年,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开荒种地,用“一把锄头一支枪”打破经济封锁,铸就了自力更生的精神丰碑。如今,这种攻坚克难的劲头在乡村振兴中依然滚烫。有的偏远村庄曾因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年轻人纷纷外出,成了“空心村”。但党员干部带着村民啃硬骨头,肩挑手挖修通第一条出村路,请来农技专家改良桑田,又顶着质疑建起蚕桑综合开发产业园,把蚕桑产业链从种养延伸到桑枝加工,以实干、苦干、巧干的精神让绿叶变成了“金叶”。现在,一条条柏油路四通八达,一排排小楼房错落有序,一栋栋养蚕工厂生机盎然,曾经的“空心村”成了示范村。就像当年南泥湾的开荒者用镐头劈开荒地,我们用新办法敲开致富门,这份韧劲正是对先辈“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最好传承。
以史为鉴,创新基层治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基层治理创新的智慧源泉。抗战时期,“三三制”政权通过民主协商凝聚群众力量,为胜利奠定根基。今天,基层党员干部传承这一智慧,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民生服务。针对农村老年群体“办事难、跑腿远”的痛点,我们创新设立“红色代办”制度,通过手机APP提供医保缴费、养老认证等15项“指尖办”服务;为打通普法宣传“最后一米”,我们利用大学生团队暑假三下乡契机,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普法活动,让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与实践证明:只有扎根群众需求创新治理方式,才能让基层工作既有历史厚度,更显时代温度。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基层干部肩负双重使命:既要守护历史记忆,更要创造新的历史。我们在村头的老槐树下讲抗战故事,让孩子们记得先辈们如何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也在新建的产业园里教乡亲们学新技术,让土地上长出更丰硕的希望。从擦拭烈士纪念碑上的尘埃,到计算乡村振兴的增收账,这份“历史纵深”里,藏着我们对“从哪里来”的清醒认知和对“往哪里去”的坚定方向——正是以历史为镜,才能更清楚当下该用什么姿态奔跑,该为群众办哪些实事。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纪念,是让每个中国人都能挺直腰杆说“这盛世如您所愿”。(嘉乐镇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