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历史,总是少不了争议人物。提起那段风云岁月,魏忠贤这三个字绝对绕不过去。
一个市井混混,靠着一刀自宫,硬是把自己送上了“九千岁”的宝座,权倾一时。可短短几年后,又落得白绸自尽的下场。
有人骂他是乱臣贼子,也有人说他是撑起大明最后防线的人,这人对明朝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他一死,大明就灭亡了呢?
从街溜子到“九千岁”
魏忠贤原名李进忠,说白了就是个混社会的街头无赖。字不识几个,还欠下一屁股赌债。
为了躲债,他一狠心一咬牙,挥刀自宫!这一刀下去,不光割掉了麻烦根,还割开了通往权力中枢的大门。
进了宫,他先巴结上了大太监魏朝,又抱紧了皇太孙朱由校生母王才人的大腿,混进了宫里的核心圈子。
等到朱由校当了皇帝,他凭着客氏的引荐,从一个管柴火的小太监,一跃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位置,可是离皇帝最近、能替皇帝批奏折的要职。
权力一到手,魏忠贤很快就成了“九千岁”,阉党的绝对领袖。
贪婪但有分寸
魏忠贤贪,这是明朝人人皆知的事。卖官卖爵、勒索商人、收买人心,手段一个比一个狠。可他并不是单纯地捞钱,而是把一部分钱和资源投入到军政上。
比如辽东打仗,魏忠贤几乎是有求必应:军费要多少给多少,粮草随叫随到。
这让前线的战斗力至少还能维持,不至于被后金打得立刻崩盘。
甚至陕西闹饥荒,他直接拿出五万两白银买粮赈灾。听上去像是慈善家,其实算盘打得明白,军队没钱打不了仗,灾民多了就会造反。
这些事一旦失控,皇帝宝座就会动摇,而皇帝一出事,他“九千岁”的位子也就不保。
所以,他的贪婪,反而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大明的政治平衡。
崇祯不懂“平衡术”
明熹宗朱由校是个爱干木工活的皇帝,看似整天抱着刨子玩,其实对朝政门清,阉党制衡文官,文官监督阉党,这个平衡一旦打破,皇权就会被架空。
但崇祯不这么想,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干掉魏忠贤,把阉党连根拔起,还顺手撤了厂卫这双“眼睛”。
问题是,他没有在除掉魏忠贤之前,先扶植一个新的“九千岁”来接手权力。
结果,东林党等文官集团一家独大。他们打着“与民休息”的旗号,废掉商税和矿税,听上去爱民如子,其实是在帮自家江南士族免税赚钱。
朝廷因此断了大笔财政收入,却转头向农民加征“三饷”,直接逼出西北的驿卒李自成走上造反之路。
前线也遭殃,辽东守军半年领不到饷银,才留下“明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的悲凉现实。
魏忠贤不是“好人”
魏忠贤、东林党,说白了都是为了自己捞好处。但对于皇帝来说,没有自己的阉党,就等于少了一只抓人的手。
魏忠贤死后,这个空缺没人补,文官集团彻底放飞,朝廷的根基被一点点掏空。
所以,崇祯看似除了一个巨贪,实际上是砸碎了帝王手里的“平衡秤”。大明王朝,也就这样走向了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