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的南下军事经略,在契丹历史上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面临了许多内外的挑战与分歧。首先,契丹内部对南下策略产生分歧的原因,源自于复杂的政治背景和不同利益的博弈。大同元年(947年)四月,太宗去世后,世宗与李胡等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权力争斗。在北返过程中,世宗得以清除反对势力,然而,在他重新启动南下军事经略时,这项计划并未能顺利进行下去。穆宗继位后,契丹的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放弃了以往的南下战略,转而支持北汉对抗后周。
对于世宗而言,他的即位并不具备完全的合法性。太宗生前已立耶律李胡为继承人,甚至将其视为“皇太子兼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份遗嘱明确了李胡是皇位的合法继承者,但太宗去世后,契丹的高层将领在选择继任者时犹豫不决。尽管最终由于种种政治因素,世宗获得了支持,但其继位问题依然成为一个隐患。为了巩固自己的合法性,世宗必须继承太宗的政治遗产,这也是他决定重启南下军事经略的原因之一。
在继位之初,世宗便着手恢复对河北地区的控制。大同元年,太宗去世后,契丹诸将纷纷北归,原本驻守河南的将领也陆续返回。然而,河北的防守依然坚守,世宗派遣耶律拔里得担任中京留守,继续推进河北的军事经略。为了确保河北的稳定,世宗派遣麻答总领河北的军政事务,并让耶律拔里得协助作战。魏州(今河北大名)在河北防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掌控了这里,契丹便能控制中原王朝对抗契丹的最后防线。
在实施河北防线时,耶律拔里得采取了较为消极的战略。他固守魏州与邢州,尽力应对后汉的进攻,但并未展开积极的反攻。在许多战役中,耶律拔里得对战局的处理较为谨慎,未能有效重夺失地,导致了河北逐渐失去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契丹内部的矛盾日益显现,耶律拔里得的无能导致了部队士气低落,河北的丧失成为契丹南下战略难以实现的一个重要障碍。
随着契丹内部的形势变化,世宗开始寻求通过南下恢复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稳定契丹内部政局后,南下成为世宗实现政治目标的一种手段。天禄三年(949年)九月,世宗召集大臣商议南伐计划,并按太宗的路线重新安排军事部署。然而,这次南下的成果并未达到预期。尽管世宗成功占领了一些城市,但由于战斗持续艰难,契丹的南下力量明显不如太宗时期那般强大。实际上,契丹在中原的军事压力已经减弱,南下的目标也逐渐转向恢复契丹与北汉的关系,而不是与后周建立平等的朝贡关系。
当世宗在南下途中遇刺时,契丹的军事策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世宗的死因存在争议,但不可忽视的是,他的南下战略面临着契丹内部的不同声音和利益冲突。尤其是诸将对南下的目的和利益存在分歧。世宗的南下被一些将领视为政治手段,而另一些将领则希望通过南下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内部分歧加剧了南下战略的失败,也为穆宗继位后的南下军事政策变化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世宗南下军事经略的失败,反映了契丹内部对是否继续南下的战略选择存在明显的分歧。世宗尽管试图通过南下恢复契丹的荣光,但由于内外局势的变化,他的战略难以实现。而契丹将领在南下过程中既受到政治利益的驱使,又面临着军事战略执行的困难,最终导致南下计划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