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代,曹操无疑是最具实力的一方霸主。曹操不仅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还精通文治,向来以智谋为人称道。他的帐下聚集了众多的能臣猛将,勇武之士如典韦、许褚、夏侯兄弟、曹氏宗亲等均是赫赫有名,尤其是“五子良将”更是闻名遐迩。曹操的后代更是备受关注,尽管历史上很多人都把“曹丕”和“曹植”视为文人雅士,但其实曹操的另一个儿子,却是一位不逊色于马超和赵云的猛将。他的名字叫做“曹彰”,自幼被曹操戏称为“黄须儿”,并封为“鄢陵侯”。
与曹丕、曹植不同,曹彰的兴趣更倾向于武力,而非文才。历史记载中曾提到,曹彰在弱冠之年就对搏击猛虎情有独钟,臂力非凡,并且对文学并不感兴趣。有一次,当乐浪进贡猛虎时,这头猛虎虽被囚禁在笼中,但依旧威风凛凛,许多武士甚至不敢直视它。然而,曹彰见状,心生欢喜,竟勇敢地抓住了虎尾,并将其缠绕在自己胳膊上。出乎意料的是,这头猛虎竟然完全失去了先前的气势,低头顺从,像是感受到曹彰非同寻常的气场。
在魏文帝曹丕执政期间,他曾花费大量的资金铸造了一口重达万余斤的巨钟,挂在文华殿上。然而,当他想要将钟迁移时,百余名力士齐心协力也无法将这口钟移动。此时,曹彰出现了,他不仅将力士们赶开,还亲自扛起了这口巨钟,毫不费力地将其搬走。曹丕曾盛赞曹彰,称他的雄武之力足以吞并巴蜀,简直如同“鸱衔腐鼠”,令人叹为观止。而曹操也在公开场合大加赞赏,称曹彰“黄须儿竟大奇也!”
在史书《三国志》中,曹彰的勇武得到了明确记载,尤其是在“任城”之战中,他的表现堪称传奇。曹彰自幼有志成为一名将军,他曾公开表示希望能够披甲上阵,带领士兵英勇作战,取得战争的胜利。虽然曹操在教育他时曾表示,“你不热衷于读书学习圣贤之道,却一心骑马击剑,这只能应付一人,何足挂齿?”但曹彰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的理想,他坚信,作为一名男子汉,应该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带领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而不是只做个书生。
曹操对于曹彰的训练和教育,虽有一些非议,但也深知战争年代勇武的将领才是最为重要的。曹彰的勇武,虽然与当时的名将相比略显逊色,但后世依然认为他继承了马超的勇气,赵云的智慧。
曹彰的战功更是让人钦佩。建安二十三年,北方乌桓部落再次起义,曹操指派曹彰带兵征讨。当曹彰带着不到一千人的步兵到达涿郡时,敌人已集结了数千骑兵。尽管兵力悬殊,曹彰毫不畏惧,亲自上阵,与敌人激战,数支箭射入他的盔甲,丝毫没有动摇他坚定的决心。曹彰不仅成功击败敌军,还追击了二百多里,最终大获全胜。此次战斗让曹彰名声大噪,甚至让鲜卑首领“轲比能”吓得带领大军投降,北方局势因此得以平定。战后,曹彰大方地奖励了自己的士兵,魏军上下都为之振奋。
然而,曹彰的英勇也为他带来了祸根。建安二十三年,曹操亲征汉中,命曹彰助阵,但曹彰最终未能赶到战争现场。曹操撤军后,曹彰被派驻长安,后继承了自己的领地。然而,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曹彰的命运发生了变化。曹丕对曹彰的威望产生了忌惮,认为他或许有意图威胁自己的帝位,于是采取了极端手段。
据《世说新语》记载,曹丕借下棋为名,给曹彰下了毒枣,最终导致曹彰死于非命。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曹彰因要求曹操遗留下来的印玺而心生不满,最后由于心生忿恼,导致暴死。无论哪种说法,曹彰的死都无法摆脱曹丕的牵连。曹彰的早逝令人惋惜,若不是英年早逝,他的名字无疑会在三国历史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