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刘备与东吴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三国“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场。这场战斗的直接起因,源于东吴大将陆逊的突袭,导致刘备的亲弟关羽在荆州被杀。为了复仇并夺回失地,刘备亲自率领大军东征,准备向东吴发起报复。刘备当时决心要一举成功,调动了精锐之兵,甚至深入东吴腹地数百公里,期望以此一战彻底改变局势。
然而,这场战斗的局面并非如刘备所愿。战线过长,且战事拖延,刘备的后勤供应逐渐出现问题,士兵的士气也因连续作战而逐渐松散。而且,进入盛夏时节,南方的酷暑使得军队承受了巨大的体力负担。在这种困境下,刘备决定暂时将水军部队转移到陆地,并将营地设在偏僻的深山密林中,等待气候转凉,准备再次进攻。然而,东吴的主将陆逊却利用这一时机,对刘备的大军发动了致命的火攻,彻底击溃了刘备的军队。刘备虽然侥幸逃脱,但随之而来的是极度的愤怒和失望,身体状况也因此急剧恶化,最终死于白帝城。
有一种说法认为,如果诸葛亮在这场战斗中指挥刘备军队,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那么,这种看法是否成立呢?
首先,必须承认,诸葛亮在当时并不支持刘备对东吴发动战争。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提出过“联吴抗曹”的战略。在他看来,孙权已经在江东建立了稳固的政权,民心归附,人才济济,根基深厚。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与东吴结盟,而非与之为敌。事实上,在赤壁之战之后,诸葛亮亲自前往东吴,与孙权达成联盟,双方联合抗曹,最终打破了曹操统一中原的野心,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一直坚持这种与东吴合作的战略,尽管刘备个人有时会出于私情或愤怒作出决策。甚至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曾感叹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里所说的“法孝直”,指的是刘备麾下的谋士法正,诸葛亮认为,如果法正还在,肯定会阻止刘备对东吴用兵,甚至即使最终出兵,也不会陷入如此惨败的局面。这种言辞深刻反映了诸葛亮对刘备攻东吴计划的反对。
那么,假设诸葛亮真的代替刘备指挥这场战斗,结果会如何呢?实际上,刘备的军事才能并非完全不堪,尤其在拥有顶尖谋士的支持下,他不惧任何对手。但当他失去了如法正等重要谋士的帮助时,刘备就容易犯下战略上的失误。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因愤怒和情绪化的决策,往往做出了一些不理智的选择。例如,他急于进攻、草率冒进,犯了兵家大忌。此外,他还犯了部署上的错误,将军队带入崎岖的山道之中,导致无法展开有效的战斗。在与东吴军队对峙时,他将营地安置在深山密林中,极易遭到敌军的攻击。曹丕在《三国志》中对刘备的评价也恰到好处:“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这意味着刘备在军事上的判断力确实存在严重的欠缺。
如果是诸葛亮指挥,他肯定会避免这些失误。诸葛亮以谨慎著称,他在每一次出兵之前都会充分考虑各方因素,绝不会轻易做出决策。他不会让情绪影响判断,也不会为了仇恨而急于进攻。在战场上,诸葛亮更擅长稳扎稳打,在进攻之前,他会小心翼翼地评估战局,避免陷入敌人的陷阱。而且,诸葛亮懂得避开崎岖的山道和其他不利地形,不会让军队处于不利的环境中。
即便如此,诸葛亮也未必能让战局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虽然他可能避免了刘备那样的惨败,但也不太可能让东吴完全失败。在他指挥下,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刘备的军队由于粮草不足,最终不得不撤退,形成一种局面上的平手,而非全胜。这与诸葛亮后来的北伐极为相似,尽管他极力进攻,也未能一举取胜,但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战略方向。
综上所述,如果诸葛亮接替刘备指挥夷陵之战,虽然不能完全扭转战局,但他肯定会做出更加审慎的决策,避免刘备的冲动和低级错误,从而避免全军覆没的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