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中几乎是与背叛、权谋和丧权辱国的罪行紧密相连的。他的故事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斗争与阴谋,而他的罪行也使得他成为了秦朝历史上的恶名昭彰的角色。赵高在嬴政去世后,以极为狠毒的手段逼死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并扶持胡亥篡位,最终将胡亥引向深渊,自己也攀上了秦国的丞相宝座。然而,尽管他罪行累累,成为了无数人诟病的奸佞之人,却依然遭遇了极大的冤屈和误解,尤其是在他是否为宦官这一身份问题上。
赵高最为人诟病的行为是,他先是矫诏迫害扶苏,推翻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的继位计划,把胡亥推上了王位。胡亥登基后,赵高开始操纵他,控制了朝政,实行极为苛刻的赋税与徭役政策,导致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与此同时,赵高通过一系列权谋手段,铲除了许多忠诚的臣子,甚至残忍地迫害李斯等一批政敌。他的权力逐渐膨胀,竟然心生篡位之念,企图取代胡亥成为新一任的秦帝。
然而,正如许多人所知,赵高并没有能够如愿成为秦朝的皇帝。实际上,在胡亥死后,他试图利用自己的玉玺宣告自己继位,但却未能获得任何支持。秦朝的文武百官都不愿意屈服于他。最终,赵高不得不改变策略,推举了秦始皇的孙子子婴登基。但子婴心怀怨恨,并深知赵高的罪行,便和一群忠臣商议,决定铲除赵高。在子婴登基的当天,赵高便被宦官韩谈当场斩杀,赵高也因自己的罪行,遭到了全家三族的灭绝。
尽管赵高的一生充满了罪恶,但在历史记载上,赵高却遭遇了一个莫大的冤屈。后世普遍认为赵高是宦官,认为他是秦朝的太监。但这一点并不成立。在《史记》中的“李斯传”和“蒙恬传”中,虽然零散提到过赵高的一些背景,但并没有明确指出他是宦官。事实上,直到东汉时期,才有学者基于“隐宫”这一词语,误解赵高的身份是宦官。东汉时期的一位刘姓文人曾在《史记》的注解中提出,赵高的父亲曾受过宫刑,因此认为赵高的家族也曾是宦官,然而这一解释并没有历史文献的明确证实。
赵高的身份并非宦官,而是秦宫内廷的一名高官。他的真正身份应该是嬴政的贴身侍从、亲近侍卫。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从出土的《秦墓竹简》和《张家山汉墓竹简》中可知,“隐宫”一词并不等同于受过宫刑的意思,而是指那些曾经受过劳役的犯人的家人。而在“宦人”这一词的解释中,指的是宫廷中的官员,而并非宦官。历史学家指出,赵高只是负责宫廷事务的亲信之一,而非大家所认为的阉人。
误解的根源可能与赵高的政治行为密切相关。赵高的恶行与宫廷中的太监所作所为相似,尤其是他对权力的渴望、无情的权谋,以及对百姓的压迫,都让后世将他和太监群体混为一谈。特别是他在胡亥死后试图通过操纵权力而上位的行为,令他更像是一个典型的宦官形象。此种误解也在后来的历史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唐朝以后,赵高被普遍认定为宦官的身份,成了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最终,赵高死于自己极端的权力野心和背叛行为,他被当场斩杀,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悲剧性的权力斗争之一。子婴登基后,赵高的所有罪行被一一公之于众,其家族三族被满门抄斩。赵高身亡的五天后,秦朝的政治局势彻底变化,朝堂之上再也没有了这个人的影子,然而他也成为了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虽然赵高犯下了无数的罪行,但他毕竟不是一个宦官,这一点或许是他在历史中最为不幸的冤屈之一。
这段历史,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也让我们反思了历史对某些人物的不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