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明朝前期一位颇具声望的官员与杰出军事家。他以御史的身份跟随明宣宗朱瞻基,参与了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的战役,凭借迅猛如风的政策和果敢的决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带领军队将叛乱势力牢牢包围。此役不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粉碎了朱高煦试图重演靖难之役的黄粱美梦,捍卫了明朝的统治和安定。
在此之前,于谦曾在众目睽睽之下当面训斥汉王朱高煦,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他的种种劣行,使得愤怒至极的朱高煦无处反驳,羞愧难当。这样的表现让朱瞻基看到了他的坚韧与忠诚,因而重用他,使其担任兵部右侍郎,负责巡抚河南、山西等重要地区。一直到英宗皇帝朱祁镇即位后,于谦依旧在这个重要的位置上不断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
进入正统元年,时任河南巡抚的于谦获知曾在宣德五年退休的刑部尚书赵羾的老家就在河南的开封。赵羾不仅是刑部尚书,还曾担任过礼部与兵部尚书,并且在外交上出使过安南,因此在朝廷中享有相当的声望。出于对前辈的敬仰,于谦决定去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以求取经。
于谦前后拜访了赵羾数次,每一次都表现得极为恭敬,把他当成是需要尊重的长辈,双方的交流多停留在一些礼节与客套话之上。然而,就在某次平常的拜访中,赵羾却意外地握住了于谦的手,竟然狠狠地咬了一口,直到鲜血淋漓才松口。于谦被这种突如其来的举动搞得手足无措,心中疑惑不已,但很快意识到赵羾一定有话要传递,于是立即恳求指教,然而这位前辈始终沉默,直至于谦带着失落和迷茫离去。
离开后,赵羾的孙子赵恠不解地问道:“爷爷,您为何无缘无故地去咬人家大人的手呢?”对此,赵羾流露出失望的神情,缓缓回答:“于谦是一个好官,但他性情刚烈,这种性格注定他在这个浑浊的官场上难以获得善终。”虽然我们无从得知赵羾为何通过咬手这一举动做出如此判断,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的预言却是相当准确。
于谦确实是一位良善的官员,始终恪守自己的信念,然而,他也的确未能善终。在土木堡之变后,他竭力反对南迁的倡议,坚定地选择坚守,并积极部署防守,最终成功保卫了北京,为明朝再造立下赫赫战功,赢得后世对他民族功臣的赞誉。然而,于谦的直率与刚直引发了其他官员的忌恨,最终在英宗皇帝朱祁镇复辟后,竟遭到了将领石亨的诬陷,愤然逝世,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