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连载26
却说唐太宗李世民接到李靖大破突厥的捷报,立刻下了一道圣旨,让李靖把俘虏的隋朝萧皇后以及隋炀帝之孙杨政道送到长安。
李靖当然遵旨照办,派人护送二人进京。李世民在便殿召见他们。杨政道年纪还小,跪在殿前,吓得浑身发抖,连话都说不清楚。唯独萧皇后见多识广,一点儿也不惊慌,从容地走到御案前,才屈膝下拜道:“臣妾萧氏拜见陛下,愿陛下万岁!”
这两句话说出来,声音清脆婉转,像黄莺啼叫一样好听。李世民低头看去,只见她发髻高耸,步摇低垂,脖子像天牛幼虫一样白皙修长,腰肢像杨柳般纤细,裙摆下还微微露出一双嫩白天足。
李世民心里暗暗嘀咕:“萧后虽然以美貌闻名,但现在也该四十多岁了,怎么还这么风姿绰约?不会是假冒的吧?”于是温和地问道:“你真是隋朝的萧皇后吗?”
萧皇后回答说是。李世民又说:“既然是隋朝皇后,请起来吧!”
萧皇后谢恩,才袅袅婷婷地站起来,侍立一旁。
李世民再仔细端详,果然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眉毛不用画就乌黑,脸上不抹粉就白皙,嘴唇不涂胭脂就红润,眼睛像秋水般明亮,鼻子像美玉般挺直,简直像是古代美女褒姒重生、夏姬再世。
李世民又暗自想道:“这真是天生的美人胚子,跟我宫里的巢刺王妃杨氏,简直像一对姐妹花。”于是下令在京城赐给萧后和杨政道一座宅院,让左右带他们去居住。
李世民回宫后,心里还惦记着萧后。才过了两天,就召她入宫,询问隋朝旧事。萧后一一回答,并讲述了隋炀帝如何奢侈过度导致亡国。
李世民又问她在突厥时的情形,萧后也详细说了,并且流着泪请求道:“臣妾屡遭惨变,四处流离,余生全仰仗陛下恩赐。只求死后能葬在江都,和故主(隋炀帝)同穴,臣妾就感激不尽了。”
李世民见她楚楚可怜,更加怜悯,就对她温言软语安慰起来。
萧后本就是个尤物,不懂得什么贞节烈性,只要有人爱她,没有不乐意的。何况李世民正值壮年,长得仪表堂堂,不像那昏头昏脑、毫无威严的隋炀帝。既然进了宫,她自然乐意攀附这棵大树,再享几年富贵欢乐。于是使出浑身解数,眉目传情,百般挑逗。
那李世民本就好色,连弟弟的妻子都纳为妃子,何况一个亡国的前朝皇后?两人情投意合,自然如胶似漆,不久就同床共枕了。
再说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被李靖偷袭了营寨,逃往碛石(戈壁沙漠)。
他正想在那里重整旗鼓,没想到唐朝的并州都督李世勣又从云中(今山西大同)杀来。
颉利慌忙派兵防守白道(阴山要隘),结果又被李世勣打败。
颉利知道碛石也守不住了,又逃窜到铁山(今内蒙古阴山北),并急忙派大臣执失思力到唐朝都城长安谢罪,表示愿意率领整个突厥归附唐朝。
李世民于是派遣鸿胪卿唐俭和将军安修仁一同前往突厥安抚,同时下诏命令李靖率军前去迎接颉利。
李靖接到诏书后,对副将张公谨说:“颉利虽然败了,但部众还很多。如果让他们逃过漠北,以后就难以对付了。现在最好的计策是,趁着我们的使者到了突厥,颉利放松警惕时,我们突然发兵袭击。他们以为有使者在谈判,肯定不会防备,我们大军一到,他们来不及躲避,必定被我们擒获。”
张公谨担心道:“诏书已经答应他们投降,使者也在他们那里了。如果我们发兵袭击,虽然肯定能胜,但使者们岂不是要遭殃?”
李靖坚定地说:“机不可失!当年韩信破齐,用的就是这个计策。唐俭等人的性命,顾不得了!”于是连夜发兵。
正好李世勣也率军前来会合。两人一商量,意见一致。于是李靖为先锋,李世勣为后应。沿途遇到突厥的巡逻兵,一律活捉,让他们当向导。
颉利可汗这边,刚接待了唐朝使者,听说唐朝答应他投降,心里正高兴,设宴款待唐使。突然有亲兵冲进来报告:“唐军杀到了,离这儿不到十里了!”
颉利大惊失色,瞪着唐俭等人说:“这……这是怎么回事?大唐天子既然答应我归附,怎么又派兵来袭击?难道也这样不讲信用吗?”
唐俭等人赶紧站起来说:“可汗不必惊慌怀疑!我们两人是从长安直接来的,还没见过李总管(李靖)的部队。想必是李总管还没接到圣旨,所以才率军前来。让我们两人出去拦住他,一定能让他退兵。请可汗放心!”说完,拉着安修仁跑出营帐,翻身上马,快马加鞭,一溜烟跑了。
颉利听了唐俭的话,也信以为真。等唐俭走后,还觉得不用设防,眼巴巴地等着唐军退兵。哪知道营帐外的警报接连不断:一会儿报唐军只离七里了,一会儿报只离五里了!
颉利这才出营远望,果然看见唐军浩浩荡荡,疾驰而来!他知道来不及整顿军队了,慌忙跳上千里马,独自逃命去了。部众一看可汗跑了,也跟着四散逃窜。
唐军冲入突厥大营,如入无人之境,东砍西杀,杀死很多人。接着冲进后帐,看见一个盛装打扮的妇人和一个少年男子,吓得抱在一起发抖。唐军也不问是谁,上去就把他们抓走了。还有营帐内外没来得及逃跑的许多突厥男女,都被唐军用绳子捆起来,一串一串地牵走了。
转眼之间,突厥大营就被荡平。李靖和李世勣选好地方安营扎寨,清点俘虏,有好几万人。查问那个盛装妇人,原来是颉利的可敦,也就是嫁了四次的隋朝宗室女义成公主。
李靖斥责她无耻,下令推出斩首。再审问那个少年男子,是颉利的儿子叠罗支,便把他关进囚车,押送长安。
颉利可汗曾任命父亲启民可汗的弟弟苏尼失为沙钵罗设(突厥官名),统领五万户部落,建牙帐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北。
等到颉利兵败势衰,各部族纷纷叛离,只有苏尼失没有二心。颉利逃去投奔苏尼失,想和他一起逃往吐谷浑。
苏尼失犹豫不决。这时李靖已经凯旋班师,但发下文书给灵州总管、任城王李道宗,命令他出兵追捕颉利。
李道宗便写信给苏尼失,命令他把颉利抓来献上,同时派副总管张宝相率军逼近。
颉利听到消息,吓得躲进荒山野谷。苏尼失见唐军快到了,知道自己抵抗不了,只好派人到处搜寻颉利,好不容易才把他抓住,带回自己营帐。正巧唐军赶到,苏尼失就把颉利当作“见面礼”,率领部众投降了。
从此,大漠以南再也没有突厥的王庭了。
颉利被押到长安,李世民在顺天楼(皇宫门楼)前盛设仪仗,召见颉利。颉利趴在地上请罪。
李世民朗声斥责道:“你仗着父兄留下的基业,残害百姓,自取灭亡,这是你的第一大罪!多次与我大唐结盟,又多次背叛,这是你的第二大罪!仗着武力好战,害得尸骨遍野,这是你的第三大罪!践踏我们的庄稼,掳掠我们的百姓,这是你的第四大罪!我想饶恕你,派使者去招抚,你还拖延不来,这是你的第五大罪!不过念你在渭水便桥之盟后,总算没有大规模入侵,还有一点顾忌,我就饶你不死。你可别再不知好歹了!”
颉利听了,一边哭一边谢恩。李世民命令太仆寺把颉利带下去,好好款待,供给吃喝。另外加封李靖、李世勣为光禄大夫,赏赐绢帛。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并特许百姓聚饮五天,庆祝胜利。
太上皇李渊这时已移居大安宫,听说活捉了颉利,非常高兴欣慰地说:“当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始终未能报仇。如今我儿子能灭掉突厥,江山托付给对的人了,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
李世民去拜见李渊,请他到凌烟阁,召集各位王妃、公主以及皇亲国戚、近臣十几人,摆酒设宴。喝到半醉,李渊亲自弹奏琵琶,李世民起身跳舞,各位亲王等轮流敬酒,为太上皇祝寿。
李世民兴致高昂,流连忘返,一直喝到夜深才散席。
再说东突厥,灭亡后,残余部众有的向西投奔西突厥,有的向北依附薛延陀,还有大约十万口人投降了唐朝。如何安置这些人,李世民下诏让群臣商议办法。
此时,魏国公裴寂、蔡国公杜如晦都已因病去世。朝廷上地位最高的大臣要数尚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了。房玄龄接到诏书,自己不发表意见,专门收集大家的建议上报。
中书侍郎颜师古建议在黄河以北安置这些降众,分立酋长,各自统领部落,这样才安全。
礼部侍郎李百药的意见和颜师古大致相同,但建议在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设置都护府,统一管理,认为这才是安定边疆的长久之策。
只有温彦博建议仿效东汉光武帝刘秀安置匈奴降部的办法,让这些突厥降众集中居住在边塞附近。这样既保全了他们的生计,又能让他们成为中原的屏障,算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李世民汇总了大家的意见,倾向于采纳温彦博的建议,就召他进宫详谈。秘书监魏征也入朝参加商议,他激烈地反对道:“突厥世代是强盗,不断与中原为敌。如今侥幸被我们打败灭亡,陛下因为他们投降归附,不忍心全部杀掉,自然应该放他们回到原来的地方,绝不能留在中原。自古以来,戎狄没有信义,都是人面兽心。弱小时就假装归顺,强大了就叛乱。现在投降的部众不下十万,几年之后,人口繁衍倍增,必定成为心腹大患!想想西晋初年,各胡族与汉人杂居内地,大臣郭钦、江统都劝晋武帝司马炎把他们驱逐到塞外,以杜绝祸根。晋武帝不听,结果才过了二十年,伊水、洛水(指中原核心地区)一带就沦陷了(指西晋灭亡,五胡乱华)。这是活生生的教训啊!为什么不吸取呢?”
温彦博反驳道:“真正的君王胸怀天下,包容万物,如同天无不覆盖,地无不承载。如今突厥走投无路来归顺我们,怎么能拒绝不收?孔子说过:‘有教无类’。如果我们拯救他们于死亡,给他们生计,教他们礼仪,几年之后,就都成了我们大唐的忠诚百姓了。再选拔他们的酋长,让他们到皇宫担任禁卫军。他们敬畏陛下的威严,感念陛下的恩德,只会争先恐后地效忠,能有什么后患呢?”
李世民听了点头称好。魏征见皇帝已偏向温彦博,知道难以挽回,就沉默地退了出去。
李世民于是下令,将突厥降众安置在边塞一带,东起幽州(今北京一带),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都划给他们居住。又把原来突利可汗(颉利之侄,已降唐)的地盘分成四个州,颉利的地盘分成六个州。左边(东边)设置定襄都督府,右边(西边)设置云中都督府,分别统领这些降众。
封突利为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兼任顺州都督。突利接受任命,向李世民辞行时,李世民当面告诫他:“你的祖父启民可汗,当年避难投奔隋朝,隋朝立他为大可汗,使他拥有北方广大的土地。你的父亲始毕可汗,反而成为隋朝的祸患,这是天理不容的!所以才有你们今天的败亡。我本打算立你为可汗,但想到你祖父启民的故事(指依附隋朝后又与隋发生冲突),觉得寒心,所以改变了主意。现在任命你为顺州都督,你要好好遵守我大唐的法律,不得侵扰掠夺。这样不仅能使中原长治久安,也能使你的宗族永保富贵。”突利拜谢而去。
李世民又任命颉利为右卫大将军,留在长安居住。苏尼失因为擒获颉利有功,特封为怀德郡王,不久又任命为宁州(今甘肃宁县)都督。还有个叫阿史那思摩的突厥贵族,是跟随颉利一起到长安的,并没有主动请降。李世民认为他忠于故主,特别加以安抚,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后来又晋封为怀化郡王,兼任化州(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都督,让他统领颉利的旧部。
此外,投降的突厥大小头目,如执失思力以下,都授予了官职。算下来,五品以上的官就封了一百多人,几乎占了朝廷官员的一半。因此,突厥贵族迁居长安的,差不多有上万家。
颉利留在长安日子久了,郁郁寡欢,渐渐变得形容憔悴,面色枯槁。李世民有时见到他,很是不忍,就对他说:“看你形销骨立的,大概是在长安住不习惯吧?我听说虢州(今河南灵宝)那地方麋鹿很多,可以打猎散心。你如果愿意去,我可以任命你为虢州刺史,你在那里消遣,或许能安享天年。”
颉利下拜道:“臣是待罪之身,承蒙陛下天恩,才能留在京城。今后能保全性命,已是万幸。陛下的特别任命,臣实在不敢接受。”李世民也就作罢了。
到了贞观七年(633年)冬天,李世民陪太上皇李渊在未央宫设宴,颉利等人也被召入宫赴宴。酒过几巡,李渊让颉利起来跳舞,又让南蛮酋长冯智戴作诗助兴。
颉利推辞不了,只好硬着头皮下殿,跳了一段胡舞。李渊高兴地对李世民说:“胡人、越人(泛指南方各族)亲如一家,这可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盛事啊!”
李世民举杯向父亲祝酒道:“如今四方异族都成为大唐臣民,这都是父皇您教诲的结果。儿臣的智慧和能力,还达不到这个境界。当年汉高祖刘邦也曾陪太上皇刘太公在这个宫殿设宴,却在那里自吹自擂,儿臣私下认为,这种做法不值得效仿。”李渊听了更加高兴,殿上群臣齐呼万岁。
宴会结束后,颉利更加感到羞愧难当,从此闷闷不乐,积郁成病,不到两个月,竟然死了。李世民下令按照突厥的风俗,将他的遗体火化后安葬。追赠他为归义王,谥号“荒”。
颉利的儿子叠罗支,自从被俘到长安,李世民一直让他侍奉父亲。这孩子天性纯孝,侍奉父亲尽心尽力。父亲死后,他哭得非常哀痛。这事传到李世民耳朵里,不禁感叹道:“孝心是天生的,不分华夷。谁说胡人没有仁义道德呢?”于是重重赏赐了叠罗支金银布帛,并让他终身承袭父亲的官职。
苏尼失听说颉利死了,悲伤过度,不久也去世了。
突利在顺州住了几年,奉召入朝,途中突然死在并州(今山西太原)道上。李世民命令中书侍郎岑文本撰写碑文,分别刻在两代突厥可汗(指颉利和突利)的墓碑上。
东突厥的事情,到此就算彻底了结了。
东突厥被平定后,四方异族的首领纷纷到长安朝见,共同尊奉李世民为“天可汗”。李世民说:“我是大唐天子,难道还要兼管可汗的事务吗?”
各族首领齐呼万岁,解释道:“我们外邦的风俗,以‘可汗’为最尊贵的称号,不太明白‘天子’二字的含义。现在尊称陛下为‘天可汗’,是让外邦知道,在可汗之上还有‘天可汗’,这样他们自然更加敬畏臣服了。”
李世民想想这些酋长说的也有道理,就当面答应了。各酋长欢欣鼓舞地退朝。
从此以后,唐朝颁发给西北各族首领的诏书,都加盖“天可汗”三个字的印章。
贞观四年(630年),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国王麹文泰入朝。
第二年,林邑(今越南中南部)、新罗(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入贡。
康国(中亚古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也请求归附。李世民认为康国地处遥远的西域,一旦有事难以救援,就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群臣看到皇帝威震中外,屡次请求举行封禅大典。李世民起初不同意,但架不住奏章接连不断,再三请求,不由得也动了心思。只有魏征入朝劝阻。李世民问:“你不想让我去封禅,是不是因为我的功业还不够高?德行还不够厚?中原还不够安定?四方异族还未完全臣服?五谷还没有丰收?祥瑞征兆还没出现?”
魏征激昂地回答:“陛下说的这六件事,都已经做到了。但是,现在户口还没恢复,国库粮仓还很空虚。如果陛下车驾东巡泰山,必然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况且从伊水、洛水(指洛阳以东)往东,满眼都是荒芜的灌木丛。那些远方的异族首领都要跟随护驾,进入中原腹地。这等于向他们暴露了我们内部的虚弱,反而会激起他们入侵的野心!而且封禅的赏赐耗费巨大,也难以满足所有人的欲望。为了一个虚名,却要承担这么多实际的害处,陛下何必这样做呢?”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劝谏,才醒悟过来。正好听说黄河南北几个州发了大水,就把封禅的事搁在一边。一方面继续整顿政治:谨慎使用刑罚,废除了鞭打背部的酷刑;禁止奴仆告发主人;命令百官推举合格的县令;如果觉得诏书敕令有不妥之处,一律可以提出异议;不是重大的祥瑞,不许上表报告。
京城附近闹蝗灾,李世民抓了几只蝗虫吞下肚,为民祈祷说:“宁愿吃我的心肺肠胃,也不要吃百姓的庄稼!”
他还把三百九十名死囚的名字记录下来,放他们回家与亲人诀别,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受死。结果这些囚犯都如期返回。李世民赞赏他们守信,就全部赦免了。
有个叫郑仁基的人,女儿长得漂亮又有才学,李世民特意下聘,准备纳她为充华(后宫嫔妃名号之一)。魏征听说这女子已经许配给陆爽了,立刻上表直言劝阻。李世民于是下诏停止册封。
当时在修筑洛阳宫,负责工程的将作大匠窦琎,凿池堆山,雕饰得极其华丽奢侈,被谏官弹劾。李世民立即下令毁掉那些奢华的装饰,并免去窦琎的官职。
中牟县(今河南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奏说:“修建洛阳宫,劳民伤财;民间流行梳高髻的风气,是受了宫中妃嫔的影响。”
李世民听了有点生气,对身边的大臣说:“皇甫德参是不是想让我一个民夫也不差使,一粒租税也不收,宫里女人都剃光头,他才满意啊?”
魏征赶忙劝解道:“说话不激烈恳切,怎么能打动陛下呢?陛下应当体谅他的忠诚正直,不要苛责。”
李世民的怒气这才渐渐平息,慢慢说道:“我要是因此怪罪德参,以后谁还敢说真话?”于是下令赏赐皇甫德参二十匹绢,不久又提拔他为监察御史。
类似这样好的法令和措施,多得数不清。只是他杀了瀛洲(今河北河间)刺史卢祖尚和大理寺丞张蕴古,未免有滥用刑罚之嫌。
卢祖尚为人廉洁公正,李世民打算派他去镇守安抚交趾(今越南北部)。卢祖尚起初上表谢恩答应了,后来又后悔了,借口有病坚决推辞。李世民一再命令他赴任,他就是不肯。李世民一怒之下,竟下令将他斩首。卢祖尚固然有错,但处以死刑,确实是过分了。
张蕴古曾经向李世民进献《大宝箴》(一篇规劝皇帝励精图治的文章),受到李世民的嘉奖,被破格提拔为大理丞。后来因为河内(今河南沁阳)有个叫李好德的人,一向有疯病,胡言乱语散布妖言,被官府抓起来治罪。张蕴古负责复审,认为李好德确实是个疯子,不应判罪。
偏偏侍御史权万纪诬告说:“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今河南安阳)刺史,张蕴古是相州人,所以徇私枉法,故意开脱罪犯。”李世民没有仔细调查,竟然下令将张蕴古斩首,完全就是冤枉。事后李世民都感到后悔,但人死不能复生,后悔也晚了。
贞观八年(634年)冬天,吐谷浑(青海一带的游牧政权)入侵凉州(今甘肃武威)。
吐谷浑可汗伏允,在唐高祖李渊时与唐朝通好,互相通商纳贡。然而,到了贞观年间,伏允老了,大权落在权臣天柱王手里。
天柱王多次怂恿伏允侵犯唐朝边境。伏允年老昏聩,就兴兵内犯,还扣押了唐朝的使者赵德楷。李世民多次派使者去招抚,都没效果。于是派左骁卫将军段志玄等率军反击,虽然打了几次胜仗,但都没能深入吐谷浑腹地。
伏允没受到重创,仍然瞅准机会就来侵扰。于是李世民下决心大举讨伐。当时李靖已升任尚书仆射,慨然请求挂帅出征。李世民见他年纪虽大却仍愿为国效力,特别赞赏,就下诏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各路大军,讨伐吐谷浑。
另外又任命了五个人为行军总管,分头并进:
兵部尚书侯君集为碛石道总管;
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为鄯善道总管;
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末道总管;
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总管;
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总管。
这五路大军都归李靖统一调度。李世民还命令归降的蕃将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人,率领本部人马随军出征。
李靖与五路总管陆续进发。任城王李道宗年轻气盛,率军疾进,一直打到库山(今青海湖东),击败了吐谷浑的步兵。
伏允可汗想出了坚壁清野的计策,下令把沿途野草全部烧光,自己则率领轻骑兵逃入大沙漠(碛中)。
李道宗追了一段,不见敌人踪影,只见火光遍地,赤野千里。他担心孤军深入有危险,就在险要地方安营扎寨,等待后续部队。不久各军都到了,李靖也到了。大家聚在一起商议下一步行动。
李大亮等将领都认为野草被烧,军马没有草料,必定疲惫不堪,不如见好就收,撤军回去。只有侯君集站起来说:“敌人已经败逃,像老鼠逃窜、鸟雀惊飞一样,君臣离心,父子失散。如果我们合力进攻,易如反掌。此时不乘胜追击,还等什么时候?”
李道宗也赞成侯君集的意见。李靖于是决定采纳他们的建议,把大军分成两路:李靖自己与李大亮等人走北道;侯君集和李道宗走南道。
北路军行进到牛心堆(今青海西宁西),遇到吐谷浑的守军,一鼓作气将其击退。推进到赤水源(今青海兴海东南),又击退了那里的守军。
李靖的部将薛孤儿分兵攻占了曼头山(今青海共和西南),斩杀吐谷浑的名王(高级贵族),缴获大量牲畜,补充了军粮,然后回师与主力会合继续北进。
那时南路军也深入敌境,昼夜兼程,走了两千多里。一路上荒无人烟,进入逻直谷(今青海湖南)时,山谷幽深,道路险峻,竟然在盛夏时节下起了霜!
将士们越走越冷,而且找不到水喝,找不到草喂马。士兵嚼冰,马匹吃雪。侯君集和李道宗毫不退缩。好不容易到了乌海(今青海苦海),才见到吐谷浑的营帐。他们立刻挥兵冲杀,攻破了敌营。
伏允仓皇逃走,吐谷浑士兵也无心抵抗,各自逃命。可是越想逃,死得越快!一半的人被唐军砍下脑袋割掉耳朵,成了塞外的冤魂。
伏允狂奔到突伦川(今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留下天柱王在赤海(今青海湖南)驻守。天柱王率领精锐部队,扼守险要抵抗。
李靖的副将薛万均、薛万彻兄弟冒险轻进,陷入敌人重围。天柱王指挥吐谷浑士兵把兄弟俩团团围住。两人奋力突围,怎么也冲不出去,甚至中枪落马,只能徒步拼杀。随从骑兵十之六七战死。幸亏左领军将军契苾何力率领几百名骑兵赶来救援,大吼着冲入敌阵,所向披靡。薛万均、薛万彻乘机杀出重围,与契苾何力合兵一处,奋力反击。天柱王抵挡不住,败逃而去。
等到契苾何力等人收兵扎营,李靖也率军赶到了。部队只休息了一天,李靖就下令拔营继续进军。途经碛石山、河源(今青海西宁一带),一直深入吐谷浑西部腹地,才探知伏允逃到了突伦川。
契苾何力自告奋勇当先锋,发誓要活捉伏允。薛万均因为上次吃了亏,坚决反对。契苾何力说:“敌人没有固定城池,随着水草迁移。现在他们聚集在一处,如果不乘胜追击,等他们像云一样散开,还能捣毁他们的老巢吗?”说完,就亲自挑选了一千多名精锐骑兵,直扑突伦川。
薛万均只好率军跟在后面。路上缺水,将士们刺马饮血解渴。行近突伦川时,天色已晚。伏允正待在帐中想睡觉,忽然听到杀声四起,战鼓号角齐鸣!四面八方都是唐军,杀进帐来了!
伏允可汗听说唐军又杀来了,慌忙从帐后逃出,上马狂奔,把妻妾子女全丢下了。契苾何力挥刀冲入,哪管什么身份,见一个杀一个!后面的骑兵紧紧跟上,挥舞着锋利的兵器,对着吐谷浑人的脑袋猛砍。
吐谷浑人在黑夜中仓促应战,搞不清状况,还以为是几十万上百万唐军杀来了,吓得没命地乱跑,只求保住脑袋就算万幸。转眼间逃得精光,只剩下伏允的妻妾子女,聚成一团在帐后瑟瑟发抖。
契苾何力当然不会客气,指挥士兵把她们一个个捆起来。还有各种牲畜二十多万头,根本搬不完。正巧薛万均等人赶到,就帮着一起搬运,一股脑儿送到李靖的大军那里,听候发落。
李靖听说前锋得胜,自然高兴。这时侯君集等人也越过了星宿川(今青海星宿海),推进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扎陵湖),与李靖会师。
各路将帅都到齐了,只有高甑生没到。李靖等了两天,高甑生才姗姗来迟。李靖免不了责备了他几句。高甑生怀恨在心,等到李靖准备继续深入追击时,他却在暗中煽动其他将领,想拖延行军。
凑巧吐谷浑派使者到军中,表示全国愿意投降。降表上署名的却是伏允之子慕容顺。李靖询问了使者,才知道伏允走投无路,已经自杀了。
伏允的儿子慕容顺是大宁王,当时不在军中。伏允死后,他才赶回来奔丧。吐谷浑全国上下都认为兵败国亡全是天柱王一人造成的,于是拥立慕容顺为新可汗,杀了天柱王,向唐军奉表请降。
李靖立即派人飞马驰报长安。李世民下诏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仍然统领旧部。并命令李大亮留下几千兵马,暂时作为声援。其他如李靖以下将领,一律班师回朝。
李靖与侯君集等人回朝向李世民复命。李世民一一慰劳,按功劳大小给予赏赐。忽然,高甑生诬告李靖谋反,并且暗中唆使广州刺史唐举义作伪证。李世民下令调查,结果毫无实据。于是判高甑生等人诬告罪,减死一等,流放边疆。
不久,西平郡王慕容顺因为性格懦弱,没有威望,竟然被国人所杀。他的儿子诺曷钵年纪还小,躲藏起来才幸免于难。吐谷浑国内大臣争权,一片混乱。李大亮准备前去弹压,又担心兵力不足,上表请求增援。
李世民命令侯君集率兵前往。侯君集日夜兼程赶到吐谷浑,与李大亮一同进入吐谷浑王帐。吐谷浑部众都被震慑住了,没人敢违抗命令。
侯君集和李大亮查明作乱的首恶分子数人,抓起来正法,其余人免于追究。他们宣布迎立诺曷钵为新的可汗。诺曷钵这才放心出来,正式继位。他从此感念唐朝的恩德,派使者入朝,请求颁赐唐朝的历法,表示奉唐朝正朔,并派子弟到长安充当侍卫(人质)。李世民一一答应,并封诺曷钵为河源郡王。
到了贞观十三年(639年),诺曷钵亲自骑马赶到长安朝见。李世民嘉奖他的恭顺,特意把宗室之女弘化公主赐婚给他。诺曷钵万分感激,带着公主回到本国去了。
后世史家评论说:唐朝的名将,首推李靖为第一人。他率军攻入东突厥,活捉了颉利可汗;又远征吐谷浑,逼得伏允可汗走投无路而死。战功卓著,彪炳史册!虽然离不开部将们的辅佐,但总因他调度有方,指挥得当。卫国公李靖,不亏是一代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