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做皇帝的代价
刘承佑的愚蠢决策,最终导致了整个后汉的覆灭。在一时的愤怒和昏头的冲动下,他杀了郭威和柴荣的家人,认为这能削弱他们的力量,却未曾想到,这一举动让郭威迅速占据了开封城,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力。而刘承佑呢?在犯下致命错误后,他仿佛成了丧家之犬,仓皇逃命,但他连逃亡几天的机会都没有,很快便被旧部捉拿并处死。此时,整个后汉的土地上,许多人都渴望通过交出刘承佑的头颅来讨得新主子的欢心。
因为刘承佑的这次自杀式的操作,后汉迅速步入历史的长河,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这个“荣誉”,一半属于郭威,一半则源自刘承佑的自断命运。郭威,一个曾被戏称为“郭雀儿”的年轻勇士,凭借无畏的胆量和强悍的战力,终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对他来说,作为新皇的感受并不重要,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赵匡胤。
赵匡胤一直以来都是郭威的亲兵,他从中汲取了无数的军事智慧和生存技巧。然而,随着郭威成为皇帝,赵匡胤的日常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能够随时待命保护将军,现在他不过是一个站岗的守卫。身为禁军东西班的行首,虽然职务看似不高,但实际上,这可是一个肥差,摆在面前的是荣华富贵。然而,赵匡胤并不满足于此。毕竟,他年轻气盛,心中有更大的理想。每天做的事情,无非是站得更挺拔一些,保持仪态,保护着皇帝。而他所渴望的是更加自由的、充满挑战的生活。
在古代官场上,“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尤为适用。赵匡胤意识到,自己若想有更大的成就,必须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向。而那时的郭威,已经被周围一群人包围,赵匡胤渐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在逐步下降。新皇初登大位,事情纷繁复杂,郭威渐渐忽视了曾经并肩作战的亲兵。而赵匡胤意识到,这并非他应有的未来,因此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郭威,投靠柴荣。这个选择,无疑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尽管在当时,这个决定充满了风险。
(17)柴荣的尴尬处境
柴荣身兼多个重职: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现代的眼光看,这些头衔代表着极高的权力和地位。他不仅在自己的地盘澶州拥有强大的军队,还能在朝堂上拥有与宰相平起平坐的影响力。然而,尽管职位高高在上,柴荣的内心却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所有这一切,最终的支撑点竟然只是一个非常虚幻的名分——他是郭威唯一的“儿子”。
在五代这个动荡的时代,军阀割据是常态,许多军阀将自己的亲信或者收养的儿子立为继承人,然而其中的残酷和不稳定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柴荣幸运地在郭威造反之前与其家族的其他成员都遭遇了不幸,因此成为郭威名义上的唯一儿子,但随着郭威登基为帝,柴荣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毕竟,皇帝的女人不缺,而一个新的儿子随时可能出现,那时柴荣的一切将随之消失。
尽管如此,赵匡胤仍然选择投向了柴荣。或许是看中了柴荣将领的非凡勇武,或许是觉得在柴荣身上能找到更多的未来机会。赵匡胤和柴荣,某种程度上是两位极端的结合体。赵匡胤勇猛且有亲和力,而柴荣则是那种冷峻的将军,身上似乎总带着冰冷的锋芒。
(18)后周的权力斗争
随着郭威的即位,柴荣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当朝中有一个人与他作对——王峻。王峻是后周的宰相兼枢密使,他的权力几乎可以和皇帝相提并论。宰相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枢密使则掌管军权,王峻的权力几乎达到巅峰。在这样一个位置上,王峻显然没有把柴荣当作竞争对手,反而将其视为威胁,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打压柴荣。
这一切的结果,是柴荣不得不离开开封,几乎没有任何作为。甚至有一次,当柴荣试图悄悄回到开封与父皇见面时,王峻的眼线立即得到了消息,迅速赶回,柴荣只得无功而返。王峻的做法让人不禁想起了中国历史上一些权力极大、却性格嚣张的政治人物,尽管他拥有强大的权力,但也注定在有些关键时刻无法避免失败。最终,王峻的种种行为让他自己付出了代价,而柴荣则在面对困境时,依然没有足够的威望来稳住自己的位置。
这个时候,后周正面临外敌入侵——北汉的威胁,柴荣将如何应对这场危机,恐怕要等到历史的转折来揭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