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业十三年,李渊因勾结突厥并有反叛之意,先后将王威与高君雅两位大臣斩首示众,随后起兵反隋。在同年十一月,他成功攻占长安,立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将远在江都的杨广尊奉为太上皇。李渊借此举“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实际上,他并未能真正控制各地诸侯,而是企图借杨侑之名号去统一全国。
然而,杨广在第二年死去后,李渊立即暴露真实意图,迅速迫使杨侑禅位,并于618年称帝,开创了李唐王朝。从此,李渊带领李唐朝廷四处征战,成功打败了窦建德、王世充、萧铣、刘武周、李轨、刘黑闼等各方势力,最终统一了整个中国。
李唐的兴起,起始于晋阳起兵。历代史学家普遍认为,晋阳起兵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包括《新唐书》、《旧唐书》及《资治通鉴》均有类似的表述。然而,历史的真相是否真如他们所说,抑或背后另有隐情呢?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的记载则提出了与两唐书及《资治通鉴》完全不同的观点,或许能揭示更多事实的真相。
首先,《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明确表明李世民是晋阳起兵的主谋。《旧唐书·高祖本纪》直接记载了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等人密谋起义的情节。书中提到,隋朝灭亡已是定局,李世民悄然结交英雄豪杰,集结了不少亡命之徒,准备举兵反隋。并且,在《新唐书·高祖本纪》更详细地描述了李世民如何策动父亲李渊起兵的过程。当时,李渊被安排为太原留守,而李世民与裴寂等人暗中策划。为了迫使李渊起义,李世民甚至采取了让裴寂从晋阳宫挑选宫人侍寝的策略,以此挑起李渊的恐惧和焦虑。毕竟,晋阳宫是隋朝皇帝的行宫,宫中的女子本是隋帝杨广的妃嫔,一旦李渊被杨广知晓此事,必定身败名裂。为了保命,李渊不得不起兵。
此外,史书《李建成传》和《资治通鉴·唐纪七》中,李渊自己也曾公开承认,晋阳起兵乃是李世民所主谋。李渊在事后曾对李世民表示,若非李世民力挽狂澜,李唐的江山可能早已成空。
然而,另有史料《大唐创业起居注》却为李渊辩解,指出李渊实际上才是晋阳起兵的核心策划者。根据这本书的描述,李渊在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之后,十分高兴,并将此视为天赐良机,认为若不抓住这个时机,未来必定会为此付出代价。此时的李渊显然已萌生了割据一方的野心。甚至在面对叛军时,李渊也毫不畏惧,以笑谈自若的态度应对危机,这显然体现了他那时已具备的政治雄心。
《大唐创业起居注》更是通过李渊与李世民的对话,揭示了李渊的志向。李渊曾对李世民说,若不是顾及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安全,他早已发动起义。而且,李渊进一步表示,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他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李渊对“兴国寺”一地的驻军更是表露出他想要建立新国的野心。当时他对李世民说道:“纪纲三千,足以成就霸业。”言外之意,李渊已经准备好要谋取天下,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相较之下,《新唐书》和《旧唐书》却将李世民的角色描绘得更加重要,几乎将起义的主谋全盘推给了他。
在《大唐创业起居注》里,李渊早在获得太原留守之职后就显示出了极强的政治意图,准备进行一场范围广泛的起义。相比之下,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强调了李世民的主导作用,这可能是李世民为了掩饰其后来的“玄武门之变”而故意修改的史实。毕竟,李世民篡位的历史污点,在他称帝后便成为了必须清除的障碍之一。
李世民为了给自己的登基找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采取了修饰史实的手段。借此,他塑造了一个英明神武、力挽狂澜的形象,以此获得人民的敬畏和尊重。虽然他通过这些方式洗清了“玄武门之变”的部分污点,但对于李渊来说,真实的晋阳起兵主谋应当是他自己,而非李世民。
这一系列矛盾的史料记录,表明了晋阳起兵的主谋究竟是谁的问题,并让人对李唐王朝的建立历史产生了新的思考。李渊无疑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真正贡献值得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