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创建明朝后不久,便做出了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决策,那就是废除了宰相制度,这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的政治体制被正式宣告结束。这一改变不仅影响深远,还象征着朱元璋对权力结构重新洗牌的决心。特别是在1380年,他以谋反的罪名将权势显赫的胡惟庸罢除,紧接着取消了中书省及其丞相的职务,明确令六部承担处理全国事务的职责,所有重大决策都由皇帝亲自把控,同时还明令禁止恢复丞相这一职位。朱元璋的这一步,彻底将宰相制度从历史的舞台上抹去,注定要在明朝的政治体系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此决策的驱动因素,不仅仅是胡惟庸一人所引发的事件,更是当时丞相权力的庞大让皇帝深感威胁。明朝初期,徐达因长时间在外统兵,朝廷内部的丞相们,以胡惟庸为首,他们的行为并未能赢得朱元璋的信任。由此可见,朱元璋早就对中书省的丞相们抱有杀意,认为要削弱他们的权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
作为明朝的创立者,朱元璋在不久后就开始对中书省进行全面整顿,1380年将胡惟庸这位势力之源完全除掉,而中书省和丞相随着也一起被废除。到了1395年,他又继续实施改革,将中书省的属官一并取消,使得中央权力愈加集中,开始独揽全国大权,处理各类政务事务。从此,朱元璋一人负责大小事宜,内阁辅政体系直到朱棣登基后才逐步开始形成框架。
废除宰相制度后,相关的职称与职责逐渐变得混乱。六部尚书、内阁及司礼监等机构开始频繁变换其职能和角色,尽管这些机构的设置是为了支持皇帝的治理,但实际上却并未完全取代宰相的职能。六部主要负责政务的具体执行,而内阁与司礼监则承担起辅佐皇帝议政的责任,宰相制度的核心职能依然在借助新的机构形式悄然存在。
直至万历十年,即1582年,张居正的去世标志着这一变革的一个重要节点。万历皇帝在其治下始终努力打压内阁与部院的权力,但始终未能确立起有效的中枢行政决策模式。在此情况下,朱翊钧采取放任官僚之间权力竞争的策略,虽然这种手段在短期内抑制了官员势力的膨胀,巩固了皇帝的绝对地位,但也导致了中央决策混乱,最终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票拟的权力几乎被架空,而外廷的行政目标日益混乱,万历皇帝的管理方式使得许多奏疏长时间停留在中间,削弱了内阁对政务的辅助能力,中央行政体系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之中。面对这些问题,到了天启及崇祯年间,内阁的权力几乎被彻底排挤出权力中心,皇帝开始全权掌控各类事务,原本存在的制衡与辅佐机制相继消失,导致各方势力之间为了权力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而明朝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愈加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