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在西征期间向洋行借款的行为,实际上并非有意挑选高利息的贷款,而是受制于多重因素的制约,所做出的不得已之举。他当然希望能够借到低息贷款,但在复杂的局势下,他别无选择,只能接受那些高利贷。这一切的根本原因,都是为了保障西征所需的巨额军费。
西征之前,沙俄已侵占了清朝在中亚及西域地区的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土地,阿古柏趁机占领了南疆并攻占吐鲁番,而沙俄也在伊犁等地驻军,进一步威胁清朝边疆。与此同时,英国对新疆的觊觎也愈发明显,试图在这一地区争取利益。左宗棠深知形势的紧迫,他认为“事关君国,兼涉内外,不能将就了局”,新疆的收复关乎国家命运。当朝廷还在讨论是否对阿古柏发起军事行动时,左宗棠便率领湘军进驻兰州,开始了军事部署。
在西征的前期准备中,左宗棠与幕僚们共同制定了“缓进急战”的战略。所谓“缓进”,即在一年半内筹措足够的军饷,整顿军队并做充足准备;而“急战”则意味着在军饷到位后,必须速战速决,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胜利。而经过详细的调查与计算,左宗棠预估西征所需的军费高达八百万两白银。为了确保充足,他向朝廷申请了一千万两白银。
在朝廷的讨论中,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跟阿古柏和沙俄议和,以便节省费用投入海防,但左宗棠坚决反对。他认为如果新疆丢失,西北边防将彻底失守,未来不仅无法节省军费,反而需要加大投入,甚至增加军力,带来更大的损耗。因此,经过权衡,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决定支持左宗棠,从户部拨出二百万两,另外三百万两通过各省筹集,名义上为“协饷”。其余五百万两则由左宗棠向外借款。
通过与商人胡雪岩的联系,左宗棠总共借得了1595万两银子,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借款的利息普遍偏高,甚至比常规贷款高出一倍以上。这其中,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急需军饷是借款利息高涨的直接原因。西征大军依赖及时的兵饷以维持士气,而军队的安抚也显得尤为重要。湘军一直以良好的待遇和足够的兵饷著称,左宗棠深知,如果因兵饷问题发生军变,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为了确保军队的稳定,左宗棠不得不接受了高利率的贷款。例如,第一次借款时,年利率高达18%,但在平定新疆后,利率才降至9.75%。
其次,低息贷款的程序复杂且漫长。低息贷款需要诸多担保,且涉及到海关税务等多个部门的审批,手续繁琐。相比之下,高利贷只需左宗棠盖章,即可完成贷款流程,便捷高效,因此左宗棠宁愿支付高利息,也不愿等待低息贷款所需的漫长时间。
第三,胡雪岩作为左宗棠的中介商人,实际上从中获取了相当丰厚的利润。洋行的实际利率大约为8%至10%,但经过胡雪岩等中介人的操作,利率常常被提高,最终可能翻倍。例如,原本的年利率为8%,经过中介后,可能攀升至15.6%。这部分额外的利息,显然是胡雪岩和其他相关人士的利润。
此外,英国为了插手新疆事务,曾向阿古柏提供兵工厂和大量武器,甚至要求清朝放弃新疆。然而,在左宗棠通过高息贷款获得资金后,英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支持清朝收复新疆,并向西征军提供先进的武器,这无疑是通过胡雪岩等人的运作达成的利益交换。
最后,尽管高息贷款有其弊端,但相比之下,协饷的拖欠给左宗棠带来的压力更大。协饷的迟延常常导致军费不足,若不及时解决,西征的大计就可能泡汤。而通过高息贷款,左宗棠能够避免这种情况,甚至通过中介商人将协饷的欠款转移给洋商,减轻了他自身的负担。
总的来说,左宗棠宁愿背负高利息的风险,也要通过贷款获得急需的军费,以确保西征的顺利进行。最终,他通过这些借款成功收复了新疆,这一历史性胜利也证明了左宗棠在面对困境时的果断和智慧。回顾这段历史,若以几百万两白银的利息换回疆土,显然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