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赵匡胤,很多人会首先想到他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还有杯酒释兵权的经典故事。这些事件都是赵匡胤凭借个人魅力平息了众多波澜。 然而,即使赵匡胤再怎么英明能干,死后的事情他也无法干预。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成为了北宋的第二任皇帝。于是,历史上便流传出一个名为斧声烛影的传说,传言赵匡胤的死和赵光义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
斧声烛影是否意味着赵光义害死了赵匡胤?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赵匡胤的辉煌前半生 赵匡胤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赵弘殷是后周的护圣都指挥使,也是后来的宋宣祖;母亲则是昭宪太后。这样的家庭背景意味着赵匡胤从小就生活在权力的中心,既享受荣华富贵,也面临着宫廷内外的血雨腥风。 赵匡胤的出身似乎注定了他会在后汉和后周的风云变幻中崭露头角,掀起时代的波澜。 赵匡胤从小酷爱读书,深受儒家和兵法思想的熏陶。在父母的教导下,他渐渐成长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在国家动荡的时代,他也看到了自己的机会。赵匡胤认为,乱世中的机会就在于投身军旅,通过战功积累自己的声望和地位。 赵匡胤先是投靠了枢密使郭威,后来又跟随后周的开国皇帝柴荣征战四方,最终积累了一支忠诚的部队。 随着柴荣日益病重,后周的年轻皇帝继位,朝廷局势变得动荡不安,赵匡胤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新帝即位时年纪尚小,七岁的恭帝无法掌控局面,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辽国趁机发动进攻,后周政府决定让赵匡胤出征北方防守。然而,此时的赵匡胤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他一再推辞,表示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应对辽军。 这番话让所有人明白,赵匡胤是想获得军权。当时的后周执政者无法拒绝他,只得同意将军权交给赵匡胤,以便他带兵出征。 得到了兵权后,赵匡胤并没有感激后周的信任,而是开始策划取而代之。就在这个时候,他发动了我们熟知的陈桥兵变,成功篡位,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暗中在民间散播谣言,动摇民心,暗示应当立赵匡胤为天子。他与弟弟赵光义密谋,在河南陈桥镇,趁自己假装醉酒之际,由亲信将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仿佛是迫使他接受皇帝的身份。这一黄袍加身,不仅实现了赵匡胤的野心,也让他在百姓中赢得了声誉。 斧光烛影的由来 经过军事收权、民间积威、军队支持,赵匡胤最终取代了后周的恭帝,建立了宋朝。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他对前朝的亲贵礼遇有加,避免了反叛的苗头。 然而,赵匡胤回想起自己篡位的经历后,心中充满了不安。他担心会有第二个像自己一样黄袍加身的人出现,于是决定将军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以确保自己的统治稳固。 他深知,兵权的归属决定了一个政权的兴衰。因此,他决定采取一种温和的方式——杯酒释兵权来收回所有军权。这一巧妙的做法至今被人传颂。 赵匡胤从最初的普通兵卒,到最终登上帝位,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挑战。正是乱世成就了他,也让他获得了后来的辉煌。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赵匡胤的做法,也并非所有人都为他结束战乱的努力而欢呼。有些人,甚至希望模仿他篡位夺权。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便是这样的一个人。后人猜测,赵光义可能通过斧光烛影的方式弑兄篡位。 根据史书记载,开宝元年,赵匡胤在夜晚召见赵光义,两人对坐痛饮,谈笑风生。然而,第二天早上,宫人发现赵匡胤已经死于万岁殿。奇怪的是,赵匡胤生前并未显示出任何病征。有人猜测,他的死与赵光义有关系,尤其是在这兄弟二人单独相处的情况下,很多人开始怀疑赵光义借着烛光的摇曳,暗中害死了赵匡胤。 斧声烛影的真相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赵光义真有谋害自己兄长的心思,他为什么不为自己创造一个不在场的证据呢?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非常严苛,赵光义作为皇帝,不可能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就做出这样明显的违背伦理的行为。即便他想要继位,也不可能用如此低级的手段来实现,毕竟这样的行为无疑是自掘坟墓。 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也持相同看法,他在《治水纪闻》中提到,赵光义在当晚并没有与赵匡胤单独相处。事实上,当时赵光义正在与其他人有接触,因此斧声烛影的故事并不可信。 此外,根据司马光的记载,赵匡胤和赵光义曾在一起接受母亲昭宪太后的询问,赵匡胤曾表示,自己能够继位是因为先祖的庇佑。然而,太后却指出,真正让赵匡胤得以成功篡位的原因,是因为后周皇帝年幼,而赵匡胤若想保住北宋的江山,最好的方式便是传位给自己的弟弟。 于是,兄弟二人达成了约定,互相发誓要共同捍卫这个王朝。这个约定,后来被称为金匮之盟,并成为历史中众多记载中的一部分。这一盟约的存在,基本否定了赵光义弑兄篡位的说法,也让斧声烛影成为了一个无法成立的谣言。 赵光义继位后,对赵匡胤的妻子儿女关照有加,史书中记载他共保富贵,无忧也。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赵光义并未谋害自己的兄长,而是按照兄弟间的约定继承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