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在非洲的风险:如何应对愈加严峻的局势?
近年来,中资企业在一些政局不稳定的非洲国家,已经成为了地方势力攻击的目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所谓“猎杀”并非比“割韭菜”更为温和的现象——割了韭菜还能重新生长,但猎杀则意味着无法复生、生命永远消逝。这一局势的严峻性,不容忽视。
我们已经从国家层面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尤其是在近期——
中资企业频遭袭击
2023年7至8月,马里南部布古尼地区的中资矿场、卡伊区的水泥厂,以及塞古大区的上卡拉糖厂,接连遭到极端组织支持的伊斯兰武装与穆斯林激进分子的袭击。这些袭击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还几乎发生了绑架事件。中马合资的唯一在产制糖企业遭到严重破坏,厂房被焚毁,矿场五名中国公民被掳走,设备遭到纵火。8月2日,驻马里中国大使馆紧急发布通知,要求在当地的中资采金企业“立即停工、停产、撤离,并报备”。通知中特别提到,如果未能遵从指示,“所有后果自负”。
这种袭击的背后,透露出明显的战略意图。恐怖组织通过摧毁象征着经济发展的中资项目,目的是打击马里政府的合法性、阻断资源输出,甚至直接掠夺中资企业的财富。无论是恐怖分子还是地方势力,均看到了这一点。
历史上的中资企业惨痛经历
马里的中资企业并不是唯一面临危险的案例,实际上,中资企业在非洲其他国家也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威胁与困境——
早在2007年,中原油田勘探局在埃塞俄比亚的工地就曾遭到欧加登民族解放阵线的袭击,造成9名中国工人死亡,7人被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0万美元。2011年,利比亚内战爆发,导致大量中资项目全面瘫痪。铁路、房建、石油等领域的75家中资企业,总计188亿美元的项目被迫停工。即便战后利比亚过渡政府以经济困难为由拒绝赔偿,也没有消减中资企业的困境。
自2020年起,埃塞俄比亚的反政府武装屡屡针对中资企业发起袭击。尤其是在2020年提格雷战争期间,中资承建的瓦尔凯特糖厂遭炸弹袭击,导致设备严重损毁,项目被迫中断。直到2021年至2023年,奥罗莫解放军绑架中国公民的事件屡见不鲜。与此同时,2023年北谢瓦地区水泥厂的绑架案件更是促使埃塞俄比亚国防军采取了行动,击毙了该组织的高级领导人。
此外,2023年尼日尔军政府的政变,也让中国石油的资产面临掠夺风险。自2003年以来,中石油在尼日尔东南部投资了超过50亿美元,但在军政府上台后,他们不仅拒绝履行合同,还通过加税、驱逐中方高管等手段,实施掠夺行为。
非洲政局复杂,中资企业举步维艰
非洲大陆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全球各大强国争相投资,但由于部分国家政局动荡、政府管控力薄弱,导致外资企业特别是中资企业,时常面临极大的安全与经营风险。当地的军阀、恐怖组织、极端势力等常常通过劫掠中资企业获取暴利,并借此与政府进行谈判,提出政治要求。乱象丛生,非洲局势动荡不安。
中资企业的必由之路:适应挑战,保障安全
从国家层面的战略考虑,中资企业应该尽早在非洲市场布局,为中国的未来寻找新的能源和矿藏基地。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和苦难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遇到类似的艰难困境。
但是,我们不能坐视不理,而应积极寻找出路,保护中资企业在非洲的合法权益。我们不能依赖非洲政府军完全保护中资企业,因为非洲大多数国家政府的稳定性难以保证。而依赖当地的私人安保组织,可能会让我们面临黑恶势力的长期敲诈与勒索,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
应建立中国版“瓦格纳”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组建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外私人武装组织,或许是可行的解决方案。实际上,许多国家早已通过这种方式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例如,俄罗斯的瓦格纳集团、美国的黑水国际、土耳其的SADAT公司等,都为本国政府及企业提供安保与军事支持。
因此,我的建议是,国家应考虑修改相关法律,允许中国人建立以保护中资企业为主的海外私人武装组织,类似于俄罗斯的瓦格纳集团。这样的组织可以通过执行安保、训练及军事干预等多种手段,保障中资企业的安全,减少外部威胁。
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引发争议,但如果能有效确保中资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安全,它将为中国在非洲的长期发展铺平道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应谨慎推进,充分与国际规则对接,同时避免引发过度的国际纷争。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将能够保护自己的海外资产,确保中资企业在非洲和其他动荡地区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