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崛起令人瞩目。无论是在经济总量、军事力量还是技术创新上,中国都显示出了强劲的竞争力。经济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三艘航母陆续列装,歼-20隐身战机已实现量产并服役,5G网络与高铁技术更是全球领先。然而,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不仅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反而在钓鱼岛问题上频频挑衅,在台湾问题上也频频发表过激言论。2024年,日本的防卫预算达到历史新高——7.95万亿日元,甚至公开讨论“先发制人”的打击能力。面对中国日益强大的实力,为何日本仍然敢于如此肆无忌惮?其中有三个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要从日本对历史的错误认知谈起。1945年8月,远东战场上,日本在两段记忆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印象。苏联红军短短10天内摧毁了70万关东军,近60万战俘被押往西伯利亚,其中许多在严酷环境下死于非命。这一经历深刻影响了日本对俄罗斯的心理,至今提到北方四岛问题时,日本政府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做出强硬回应。然而,面对中国的抗战历史,日本却完全忽视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中国抗战长达14年,付出了3500万同胞的生命,成功拖住了日军主力,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然而,日本的历史书写将这场胜利简化为“美国投下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中国的角色则被淡化为“熬到最后”。这种扭曲的历史观,使得几代日本人对中国的抗战贡献缺乏基本的认知。
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中国的善意在日本部分势力眼中却被误解为“软弱”。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以极大的宽容善待214万战俘,分批安全送回;1972年中日建交时,中国免除了高达380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然而,日本的某些势力竟将这些举措视为“中国不敢强硬”的证明。与此同时,日本还刻意回避一些事实。在2024年发布的《防卫白皮书》中,日本用大量篇幅渲染“中国威胁”,却对自身的脆弱性视而不见。67%的军事基地距离海岸线不到15公里,极易成为敌方精准打击的目标;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占据全国72%的GDP,却仅占国土面积的5%,将“经济心脏”暴露在外;95%的能源依赖进口,一旦海上航线被切断,整个国家将陷入瘫痪。这样选择性忽视的态度,让日本社会陷入自我催眠的危险境地。
第二个原因是日本对美日同盟的过度依赖。自1951年《美日安保条约》签订以来,美国的驻军在日本从未中断。如今,约有5.4万美军驻扎在88个基地,每年日本需承担70%的驻军费用,几乎相当于每个家庭每年为美军支付2万日元的“保护费”。更重要的是,日本的防空与情报系统已与美国深度绑定,从雷达预警到卫星监控,几乎都依赖美国的技术支持。美日军事合作逐年加深,2024年,美日联合研发的“标准-6”防空导弹已完成测试,射程超过400公里,计划2026年部署在日本的“宙斯盾”舰上。同时,日本也采购了42架F-35B战机,并将其配备到改装后的“出云”号航母上,使其具备了搭载固定翼战机的能力。这一举措突破了“专守防卫”的宪法限制,但日本政府却将其轻描淡写为“防御需求”。美日联合军演的规模和针对性也日益加强,2024年10月的“利剑-25”军演,参演人数达到4.5万人,舰艇40艘,飞机370架,演习内容包括“岛屿攻防”与“海上封锁”,甚至涵盖了“台湾有事时撤离美国公民”的演练。
然而,这种依赖关系也是把双刃剑。日本在安全上依赖美国,但在经济上却不能忽视中国。2023年,中日贸易额达3700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丰田、本田等车企的30%全球销量来自中国,60%的零部件供应商设在中国。这种“安全依赖美国、经济依赖中国”的矛盾,使得日本在对华政策上举步维艰:一方面跟随美国实施“芯片禁令”,另一方面又在背后悄悄游说中国放宽汽车进口限制。日本虽想通过美国的“印太战略”提升军事地位,却常常陷入两难境地。
第三个原因是日本误判了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与能力。中国一贯坚持和平发展,处理争端时倾向于对话与协商,但日本部分势力却将中国的克制解读为“不敢动手”的信号。2023年8月,日本启动核污水排海计划,中国随即对日本海产品实施全面禁令,这一举措直接打击了日本的渔业出口,尤其是北海道的扇贝与金枪鱼等产品。禁令实施后,渔港存货堆积,价格暴跌30%,渔民遭受重大损失。然而,日本政府不仅没有反思,反而联合美加施压,要求撤销禁令,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军事上,日本的试探也愈发显露,2024年7月,日本“凉月”号驱逐舰因“导航故障”闯入西沙领海,解放军海空兵力迅速予以警告,甚至进行了实弹射击。日本对此事辩解为“短暂误入”,却鲜明地表现出与对俄罗斯的态度截然不同。
日本的“双重标准”源于对中国战略的误判。认为中国会为了“一带一路”而忽视局部争端,但他们忘记了中国在核心利益上从不妥协。2024年,菲律宾在仁爱礁“坐滩”,中国海警迅速切断其补给线;台湾选举期间,美国航母进入台湾海峡,解放军立即在台海进行大规模军演,东风导弹穿越台岛,用行动表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日本通过文化渗透塑造对华负面认知,全球传播“科技发达、文明有礼”的形象,却忽视了自己的侵略历史。这使得不少日本年轻人对中国抱有误解,甚至支持政府采取强硬政策。殊不知,中国的克制并非软弱,而是为了不让冲突影响国家发展。中国在工业、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硬实力早已超越日本,且拥有强大的战略资源保障,这才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根本原因。
总的来说,日本的“无畏”背后,是对历史的偏见、对外部依赖的过度依赖和对中国战略的误判。他们选择性遗忘中国抗战的贡献,高估了美国的保护伞,低估了中国捍卫核心利益的决心与能力。然而,现实的力量远比幻想来得强大。2023年,中国GDP是日本的4.2倍,虽然军费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但足以保卫国家主权。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中国已经逐渐从“跟跑”转向“领跑”。历史早已证明,挑战中国底线的国家必定付出沉重代价。若日本继续迷恋“大国幻觉”,固守冷战思维,终将被时代抛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