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马谡,诸葛亮在守卫街亭的问题上,实际上还有其他几个选择。像魏延这样的老将,和刘备的小舅子吴懿,都能成为合适的人选。可是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这两人似乎并不比马谡更适合担负这个重任。
首先,魏延作为蜀汉当时最重要的将领之一,本来就应该有着极高的声望和军功。如果让他守住街亭,不仅他的个人声誉会大大提升,而且还可能让他在蜀汉高层中逐渐分割权力,影响到诸葛亮的掌控。如果魏延的军事想法和诸葛亮一致,诸葛亮或许也不会介意这一点。毕竟,他并非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不怕魏延的荣耀超越自己。但问题在于,如果蜀汉的高层同时出现两个权力巨大的人物,而且他们的意见不合,势必会导致军中的分裂,这对整个国家的安定并不利。诸葛亮绝对不愿冒这个险。
此外,魏延的性格也不适合这次防守任务。即便他拥有足够的兵力,他也不太可能选择安静地守住阵地,魏延的个性注定了他有更大的野心。如果给他五千兵力,他都敢主动进攻长安。如果是更多的兵力,甚至会选择直接挑战魏国的主力。对于诸葛亮来说,街亭的关键是防守,而不是冒险的进攻。魏延太过冲动,不适合这个任务。
吴懿则是刘备的另一个大舅哥,身份显赫。刘备在入蜀后,娶了刘璋的寡嫂吴氏,而吴懿正是她的哥哥。在蜀汉建立后,吴氏成为了皇后,后来甚至成为了太后。考虑到吴懿与太后的亲密关系,让他去担任一个重任,若是这场战斗他成功了,吴懿的地位将迅速飙升。蜀汉刚建立不久,外戚干政的历史教训依然历历在目。诸葛亮深知外戚势力的危险,因此绝不会让吴懿过于显赫。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认为马谡的选择虽然不是完美的,但远比魏延和吴懿更合适。马谡拥有足够的兵力,且有王平的协助,还有地形优势。即使换一个普通人上去,凭借这些条件,防守街亭也完全可以做到。
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这一场战争的部署几乎是完美无缺的。所有能考虑的细节,他都已经预见并处理得当。然而,历史总是告诉我们,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计划如何周密,总会有意外的因素出现,甚至是一个微小的偏差,就足以改变整个局势。
当诸葛亮做出部署之后,魏国那边也开始了自己的行动。曹叡迅速派遣张郃前往街亭,试图打破蜀军的防线。曹叡选择张郃的原因不难理解:当时魏国的名将几乎已经去世,曾经的“八虎骑”和“五子良将”阵容已经不复存在。曹叡可以用的武将不多,张郃便成了唯一合适的选择。
至于张郃带兵的具体人数,历史上一直有争议。一种说法是他只带了两万兵力,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曹叡将所有能动的兵力都给了张郃,使得他拥有了五万兵力。无论是哪种情况,蜀军在街亭的兵力配置并不显得特别弱。即使最坏的情况下,马谡一方只有一万人,张郃的五万兵力依然不会让蜀军陷入绝境。事实上,蜀军在街亭的地理位置已经占据了先天的优势,依靠地形的天然防御,完全有能力拖住魏军一段时间。
因此,诸葛亮在查看地形图后,对这场战斗充满信心。他给马谡下达的指令也非常明确:坚守街亭,依靠周围的水源和防御工事拖住敌军,哪怕战损稍多,也无所谓,只要能争取时间,为主力赢得足够的空间。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计划之内,甚至连马谡的潜在失误,他都已经做好了预案。
然而,事与愿违。当战报传回,诸葛亮顿时愣住了。马谡并没有按照他的指示行动,而是选择了一个极其危险的战略:他没有坚守街亭城内,而是带领兵力上了附近的山头,试图依托山势固守。王平虽然极力劝阻,但马谡根本不听,他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