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唐帝国正式进入了“藩镇割据”时代。尽管节度使的独立权力大幅增加,但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的深刻教训,节度使们不再企图篡位。与此同时,藩镇内部天然存在的致命弱点,使得它们难以进一步扩展权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大唐帝国内部的相对稳定和和平。
藩镇的第一个致命弱点,是节度使职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从表面上看,某些藩镇,如东北部的幽州、魏博、成德等地,几乎完全由内部决定节度使的继任。当现任节度使去世后,藩镇内部会选出新任节度使,然后再由大唐朝廷象征性地发出诏书确认。然而,这个看似仅仅是形式上的确认过程,其实受到两大因素的深远影响,使得大唐朝廷的诏书变得不可或缺。
第一个因素是藩镇内部民众的支持。尽管藩镇的普通百姓和官吏效忠于节度使,但大唐朝廷的威信早已根植于民心。对普通百姓来说,朝廷是合法权力的象征,未获得朝廷确认的节度使,即便在地方上拥有强大控制力,依然会被视为“篡位者”,难以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
第二个因素则是周边藩镇的外部压力。虽然各藩镇与朝廷有着博弈和对抗的关系,但藩镇之间,特别是邻近的藩镇之间,也往往存在着竞争和敌对。一旦周边的藩镇节度使都获得了朝廷的正式确认,未获确认的节度使便会面临来自其他藩镇的压力,甚至成为攻击的借口。例如,在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突然暴死,接任的是年仅11岁的儿子田怀谏,权力掌握在家仆蒋士则手中。蒋士则因处理不公引发三军不满,最终通过政变,田弘正(田季安的侄子)被推为代理节度使。由于田弘正的地位不稳,急需朝廷的正式任命来确保自身合法性。大唐朝廷察觉到魏博内部的动荡,故意拖延任命,而田弘正最终不得不做出承诺,保证与朝廷保持正常关系,并及时缴纳赋税,以换取朝廷的正式确认。
藩镇的第二个致命弱点,是节度使控制军队的能力。藩镇的军事力量,是藩镇割据的核心,而节度使通常会依赖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亲信将领和部队来维持权力。这些部队包括族人、亲信将领,甚至名义上的养子亲军(如安禄山的养子亲军多达8000人),以及其他常规军队和地方团练。由于藩镇内部容易发生武力篡权的情况,节度使通常会采取分散兵力的策略,避免单一将领过于强大,确保自己不至于被其他将领威胁。因此,节度使通常会让多个将领掌握相对均衡的权力,从而避免任何一位将领获得足以挑战自己的力量。
然而,尽管节度使采取了这些措施,仍然无法确保继任者能够完全掌控局势。不同于帝国皇位继承有着明确的规则和道德约束,节度使的继任完全依靠军事力量,任何一位被认为软弱无能的继任者,可能会遭遇军方的反叛和篡位。如此一来,藩镇的实力便因内斗和权力不稳而受到削弱,无法持续扩展势力。
这两个致命弱点,使得藩镇在与朝廷的关系中始终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尽管藩镇在表面上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它们不得不谨慎与朝廷打交道,避免与朝廷发生公开的冲突。相反,藩镇更倾向于通过谈判和讨价还价来处理与朝廷之间的关系,尽力避免武力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