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棉絮包大桌,“土坦克”冲锋破碉堡
迪丽瓦拉
2025-09-28 20:32:02
0

□ 本报记者 梅剑飞 华钰

“1941年,苏北最大的一次攻坚战就发生在裕华,现在的丰华街道裕华居委会一带。”7月28日,89岁的盐城市大丰区委党史办原副主任陈海云站在裕华攻坚战原址的石碑前,说起这段战斗往事时,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思路十分清晰。

那年,苏北大地烽火连天,裕华集镇——这座当时被敌人占领的不足千人的小镇,地处交通要道,连接苏中、盐阜两大根据地,与通榆线上的盐城、东台构成等腰三角形,如同插入根据地内部的一把利刃,严重威胁着根据地安全。

“这里曾是新四军战斗过的地方。”陈海云指着不远处说道:“距离裕华街市东北100多米处,四周都是空地,原裕华公司气象台全是钢筋水泥结构,位于高墩子上,有两层楼房高,居高临下,视野开阔,便于发挥火力,被日军占据当作碉堡。”

除了主堡,日军还修建了瞭望台、暗堡、散兵坑、交通壕、铁丝网,并布有鹿砦等障碍物,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防御体系。而新四军,没有重武器,仅有机枪、步枪、手榴弹。面对如此坚固的防御,要攻下这个碉堡,相当困难。在旅长王必成、政委刘培善、参谋长杜屏的指挥下,新四军一师二旅决心发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四军和人民群众共同发明“土坦克”等攻坚利器,最终拔掉了这颗插入根据地内部的“钉子”。今天,丰华街道烈士陵园静眠着裕华攻坚战牺牲的英雄。

“我们当时没有炮,单颗手榴弹对敌人钢筋水泥结构的碉堡无济于事,只有用集束手榴弹才能将碉堡炸开。而集束手榴弹怎样才能送到碉堡里呢?”陈海云讲述战斗最惨烈的一幕时,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不断有战士倒下,不少共产党员主动站出来,要求当敢死队员,冲上去炸掉碉堡。”

1941年8月15日,新四军分别从几十里以外的盐东县和沈灶、大桥方向急行军进入阵地。天黑以后,完成对裕华敌据点的包围,割断了裕华与外界的联系。16日,战斗受挫后,各连组织突击小组研究方案。地方群众送来棉絮胎、大桌子和门板等攻坚物资,还在大桌子腿上装轮子,方便推着前进。这些“土装备”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晚9点左右,营连指挥员下达冲击命令。突击队顶着、推着用湿棉絮包着的大桌子——“土坦克”冲向敌堡。然而,在准备冲过壕沟和铁丝网时,出现了新火力点,大桌被打坏,勇士倒下。两次冲锋均因敌人机枪火力居高临下且施放催泪弹而失败。

于是,突击队员将手榴弹缠上棉絮,浇上火油,当手榴弹爆炸时,点燃棉絮着火,引发据点内物资燃烧。“为了民族,为了人民,我们永别了!”担任敢死队员的共产党员怀着必胜的信念,视死如归,将棉絮浇上煤油,然后缚在身上,捆好集束手榴弹,揭开了弹盖等待命令。

指挥员一声令下,“冲啊”“杀啊”的喊声与枪声、手榴弹声交织在一起,刹那间,突击队员推着一辆辆“土坦克”冲向敌人的碉堡,一颗颗带着煤油的手榴弹掷进铁丝网。顷刻,鹿砦、房屋……都起了火,碉堡沉没在一片浓烟之中。

敢死队员一跃而上,越铁丝网、过壕沟,一个箭步冲到敌堡门口,拉着导火线,回过头来喊着:“战友们冲啊!”话音刚落,“轰轰轰、轰轰轰”一连串巨响,敌堡的主门与过道门同时被炸开,两位英雄一转身钻进碉堡,拉响最后一束手榴弹,浓烟烈火从碉堡里喷出来,战士们怀着满腔热血,呼喊着战友的名字,一口气越过铁丝网、壕沟,冲进阵地,与未被炸死的日军展开白刃战。半小时血战后,敌尸累累。

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裕华攻坚战以新四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此次战斗共消灭日军一个加强小队30多人,其中俘虏7人;消灭与瓦解伪军400人左右,缴获重机枪3挺、轻机枪8挺、掷弹筒4门、步枪短枪200余支、拖船1艘以及部分弹药等战利品。这一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动摇了伪军的士气,更振奋了军心、民心,鼓舞了斗志,打破了敌人对沿海根据地的封锁,使苏中、苏北两大抗日根据地重新连在了一起。

“在这场战役中,新四军以较少的兵力和装备劣势,攻克日军坚固设防的据点,全歼守敌。裕华攻坚战被视为新四军‘以弱胜强’的典范,不仅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国际军事视角来看,也是一次值得研究和借鉴的经典战斗。”大丰区委党校退休教师陈汉明解释,裕华攻坚战采用的急行军速度进入阵地、夜间偷袭、利用地形优势“围点打援”、情报战以及群众参与等战术,在军事史上并非没有先例,但战术的灵活创新,为后来的反“扫荡”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中国军队的战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几十年后,裕华攻坚战的战场遗址虽已沧海桑田,但烈士陵园里的一座座墓碑仍在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土坦克战术、棉絮缚身炸碉堡……这些惊心动魄的战斗细节,通过老一辈的口述、党史资料的记载,成为大丰人共同的记忆。裕华攻坚战不仅影响了老一辈人,更打动了新一代年轻人。许多年轻人表示,裕华攻坚战让他们深刻理解了革命精神的内涵,激励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迎难而上、永不言弃。

丰华街道裕华小学教科室主任黄玮的爷爷是一位红军老战士,经常向黄玮讲述革命故事。如今,黄玮也让红色文化流淌在孩子心中:“裕华攻坚战是这片土地上的英雄史诗。在教学中,我们将历史融入课堂,通过讲述革命先烈‘身缚棉絮炸碉堡’的壮举,让孩子们感受信仰的力量。”

“这片土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丰华街道阜丰村村组干部吴青青的感慨,道出许多人的心声。

如今的丰华街道裕华居委会,产业兴旺与宜居宜业相映生辉,居民的获得感如春笋破土节节攀升。在大丰这片热土上,红色文化正以鲜活的姿态焕发新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大... 在谈及唐高宗李治时,许多人常常用“最无能的皇帝”这一说法来形容他,指责他受到舅舅的操控,最终还屈从于...
原创 蒙... 在古代战争中,政治因素对于许多战士来说,往往是遥不可及的。他们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实际的战斗与生死存亡...
原创 朱...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传奇,他从早年的一名平凡和尚起步,经历了16岁时进入皇觉寺的宁静...
原创 九... 前言 康熙帝驾崩的前一夜,紫禁城上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寒风刺骨,仿佛预示着一场大变局的来临。在畅春园...
原创 苏... 欧洲有个国家像中了"贫穷魔咒",苏联养它15年,中国再养20年,砸钱超过8000亿人民币,结果它混成...
专访德国汉学家叶翰:翻译《论语...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杂志 作者:高塬 郝苏彤 2025年7月3日,叶翰在北京接受《环球人...
一本书生动再现英勇无畏铁军魂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 受访者供图 在江西省南昌市象山南路119号,一处青砖黛瓦、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群静...
原创 毛... 1975年4月,毛主席在北京最后一次接见了来华访问的金日成。作为两国的领导人,金日成来见毛主席,当然...
抗战史上的今天:8月18日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岁月依然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
原创 宣... 袁晓明 微信版第1779期 古代宣城的水陆交通已很发达,由宣城出发通达四面八方的官道就有六路之多。...
原创 《... 看《甄嬛传》时总觉得奇怪:同样是甄家姑娘,玉娆年纪轻轻,却能把皇上拿捏得服服帖帖;而熹贵妃甄嬛费尽心...
原创 明... 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许多历史事件都无法改变,而这些改变常常伴随着巨大的悲剧。朱棣的谋反事件,便是...
原创 刘... 刘备为了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付出了不小的努力,常常被民间传颂为“三顾茅庐”的佳话。这个故事让人倍...
原创 传... 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实施了一种与之前任何朝代截然不同的皇位继承制度,这便是传说中的“秘密立储”。具体而言...
“那段历史是鼓舞我们共同前行的... 飞虎队员合影。 科比斯图片社供图(影像中国) 7月8日,美国参观者在上海黄浦文化中心观看“铭记英雄...
原创 非... 今天咱来唠唠非洲部落那独特又神秘的 “唇盘审美”。这事儿啊,最近可热闹了,西方一些人对这唇盘审美指指...
原创 关... 关羽的家族为何能幸存于庞会的屠杀之中,这一问题在历史上引发了很多讨论,尤其是在诸多英雄之传记中,关羽...
徐星院士做客“恐龙D讲堂”畅谈... 8月16日,恐龙园集团公益科普活动“恐龙D讲堂”首场迎来了重量级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古生物学...
原创 大... 自古以来,人们便对自己的寿命充满了好奇,这种渴望更是在古代的帝王中显得尤为显著。尤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
原创 韩...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