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至17日,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举行。作为赛前最重要的预热活动之一,世运会火炬在三星堆博物馆点火之后,第二站就来到了金沙遗址博物馆;开幕式现场,太阳神鸟化身飞盘拉开世运盛会的大幕,以金沙遗址大树根遗迹为创意灵感的“友谊之树”烟花在夜空下升腾而起,点亮城市天际线。
成都世运会开幕式上的焰火表演——“友谊之树” 。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摄
三星堆博物馆首任馆长、荣誉馆长肖先进(左)和金沙遗址博物馆原馆长朱章义(右)展示火种。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
自从在21世纪最初的曙光中揭开神秘面纱之后,金沙遗址便与成都的过去和现在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继续陪伴着这座有着古老文明的城市走向未来。同时,作为国内遗址类博物馆的标杆,金沙从遗址挖掘到遗址与博物馆展陈的有机结合,也体现了成都对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观念的不断深入。
金沙遗址博物馆穹顶。摄影:王效
古蜀文明的昨日重现
朱章义清楚地记得:2001年2月8日,那天是农历正月十六,元宵节第二天下午,他们正在绵阳开会,讨论当年以及今后五年各业务人员的工作计划。
开会的时候,时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王毅(现任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接到一个电话,说是在成都西郊的一个工地上,发现了象牙和玉器。
2001年“兰苑”地点生活居址区发掘场景
第二天一早,在弥漫的大雾中,时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勘探二部主任的朱章义和他的同事们来到了那处工地上。他们迅速意识到:这处遗址非常重要。
随着紧锣密鼓展开的抢救性挖掘与清理,古蜀文明的一段旧日时光,逐渐重现人们眼前——3000多座墓葬、8000多个灰坑、200个陶窑以及100多个建筑遗迹,出土9000多件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以及数百根象牙和数以万计的陶器。
祭祀区大型象牙坑发掘情景
作为21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金沙遗址填补了古蜀历史的空白,再现了古蜀文明的辉煌,对成都平原文明起源研究以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007年4月16日,金沙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它不仅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位列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朱章义认为,这不仅和当初成都市政府下定决心认真保护和建设博物馆有关,更与整个城市对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据朱章义回忆:当初在他们赶到现场之前,已经施工多时的工地上,挖掘机挖出来的土石夹杂着不少文物碎片,都还露天堆放在周边,“而那个地方刚好也是当年从市区通向郊外的一个临时的通道,不时有人从那儿经过,所以说最初现场还没有被保护起来的时候,也有少量文物被人顺手拿走过。”朱章义在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口述史访谈中回忆道。
考古人员现场提取文物
得益于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警方的高度重视,一度被拿走的文物很快全部追回,后经长期调研观察,也没有金沙出土的文物流失到市面上,整体保护状况良好,“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成都是个非常懂得尊重爱护历史的城市。”朱章义说。
城市文明的合力托举
通过金沙遗址博物馆从论证到落成,从正式开放到扬名海内外的过程,朱章义也格外清晰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明凝聚力。
根据国内顶级考古文博专家们的意见,成都市委、市政府不仅及时调整了遗址周边的规划,划定了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把456亩城市开发用地规划为文物保护用地,在该保护范围内,金沙遗址的核心区域祭祀区被完整保存下来,由成都市文物考古队负责管理。与此同时还明确了保护范围之外建筑高度等等,同时所有建设资金也全部由政府投入。
建设中的金沙遗址保护区全景
“在之后的遗址保护与展示工作中,相关政府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朱章义说,“关键这种支持是基于专业的角度来支持,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同时也非常尊重专家们的意见……这样就促成了博物馆的建设进展非常高效。”
也正因为当初金沙能够在发现不久之后就开始进行大遗址建设,包括考古发掘现场保护以及博物馆和园林展示等,所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布的时候,金沙才顺利入选。所谓环环相扣,每一个步骤都扎实紧凑。
同时,来自社会和民间的关注、宣传,也帮助金沙遗址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高的知名度。在太阳神鸟金饰被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这件里程碑式的文化事件上,更能凸显出一座城市的齐心合力,能够产生多么大的文化共振。
太阳神鸟
据朱章义回忆,这件传奇国宝的出土过程历经“劫难”,因其轻薄小巧不显眼,曾被挖出又被回填,但最终还是奇迹般完好无损地重现人们眼前。
这件举世无双的珍贵文物,也得到了足够的保护和重视,外加及时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富有创意的音乐剧开发,以及专家们的学术论证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广,让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从众多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在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2005年10月21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搭乘神舟六号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在会上亮相,受到中外嘉宾的关注。张全能 摄
因此,朱章义在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口述史采访中不止一次提到:关心和支持金沙建设的力量来自方方面面,他们要感谢的人非常多,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的话,也可能没有后来金沙和太阳神鸟的扬名海内外。一座城市的合力托举,成就了这段古蜀文明的现代传奇。
文化遗产保护硕果累累
朱章义在采访中表示:金沙遗址博物馆作为成都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博物馆取得的成绩,更是金沙遗址所代表的文化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文化内涵等等。“这些和我们今天成都的城市精神是契合的,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从金沙遗址风格多元的出土文物中就可看出,成都的包容与开放由来已久——从长江下游到中原地区,从西北地区到东南亚地区,都有所体现。从金沙时期开始,成都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大的朝代里,都是当时的十大城市之一。无论是汉代的“列备五都”,还是唐代的“扬一益二”,在历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游客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遗址馆参观。摄影 王效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成都文物大保护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实施文物保护项目200余个,保护了青城山古建筑群、望江楼等一批重要珍贵文物。同时,文保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工作模式升级创新,在全国首创“先考古、后出让”“先调查、后建设”工作机制。
目前,成都全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处,不可移动文物6914处,文物保护单位639处,文物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
相关考古研究工作也硕果累累:不仅先后承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课题研究,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金沙遗址等6项考古成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重大考古发现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全市博物馆196座,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全国第一。
城市文明不是抽象的指标,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记忆。金沙文化不是沉睡的历史,而是滋养城市精神的活水源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成都,正在用骨子里蕴含的包容和创新,续写着青铜时代开启的文明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