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时期,宫廷设有二十六个卫所,这些卫所中就包括我们今天常说的“大内侍卫”。这些侍卫属于宫禁亲军的范畴,锦衣卫、旗手卫等也都在其中。最初,这些亲军的来源大多是军中挑选出的精锐士兵,他们肩负着护卫皇帝与宫廷安全的重任。当时军队实力雄厚,因此能选拔出最有战斗力的将士进入宫廷。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军中人手不足时,就不得不转而从民间挑选出身良好的年轻人补充进来。但在明朝中后期,尤其是锦衣卫内部逐渐形成了某些潜规则,例如“父死子继”或者“官员子弟荫补”,导致大内侍卫的构成渐渐转变,基本上成为了官宦子弟的特权。
进入清朝之后,侍卫制度在整体上延续了明制,但清廷的选拔方式更为严格。清初时期,侍卫几乎全部从上三旗子弟中挑选,这体现了皇帝对侍卫身份背景的高度重视。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才开始出现武进士中骑射出众者被选入侍卫并附属于三旗的情况。即便如此,这一职位仍严格依附于上三旗体制之内。再到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宗室成员才被允许担任侍卫。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清朝,侍卫始终是皇帝身边最为亲近可信的人选,几乎不存在被人收买的可能。
在清代,御前侍卫的身份远不止是一份护卫工作,更多的是皇帝用来彰显恩宠、笼络人心的一种荣誉。由于他们常伴皇帝左右,因此极易获得皇帝的赏识,从而拥有更多晋升的机会。清代官员体系分为九品十八级,而侍卫的品级起点极高,一等侍卫的品秩甚至达到三品。按照宫廷中的潜规则,侍卫出宫任职时,通常会比原品级再高一阶。譬如一等侍卫外放后可晋升至二品高官,即便是起点最低的蓝翎侍卫(六品),出宫任职后也能升至五品官员。这使得侍卫之职成为了仕途起点的“捷径”,更是年轻贵族展示才干的绝佳舞台。
历史上有不少著名人物都曾是御前侍卫。乾隆年间最受宠的权臣和珅,就出身于乾隆的贴身侍卫,凭借皇帝的信任,他在1777年出任正二品户部侍郎,很快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样,纳兰明珠、索额图、肃顺等人也都曾是侍卫出身,最后成长为位极人臣的一品大员。当然,并非所有侍卫都能顺利转为文职,若不适合改任文官,也可选择在武职系统中晋升,如外放至绿营担任副将,照样能获得二品的高位。
因此,在清代,侍卫这一职位既是荣耀也是机遇,他们的身份注定不会被轻易动摇。要想收买侍卫几乎不可能,因为他们本身大多是旗人或贵族出身,家世显赫,不存在依靠金钱换取仕途的需求。再加上侍卫的前途远远优于外界所能提供的条件,更加坚固了他们的忠诚。另一方面,皇帝对自身安危的防护极为谨慎。早在唐代,就有“侍从不得擅自拔刀,误拔者处以死刑”的规定,左右侍从若不立即制止同样要受重罚。清朝更是沿袭这一传统,群臣不得携带兵器入殿,侍卫也必须与皇帝保持十步以上的距离,只有得到旨意才可靠近。即便有人心怀不轨,还未走到皇帝近前就会被其他侍卫制伏。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明朝还是清朝,侍卫的身份都带有极高的荣誉与政治意义。他们不仅是皇帝的近身守护者,更是皇帝笼络臣子、培养骨干的重要途径。在清代,侍卫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门面”,通过授予权势家族子弟这一职位,皇帝既能确保自身安全,也能稳固政局与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