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因商纣王与其兄微子启的旧事,产生一个误区:古代情形中,假如母亲起初是妾,后来才正位,那么这个儿子依照出生时妾的身份,依旧算是庶出,母亲正位后所生的儿子,才是正室所出。
这种做法是对古书的片面解读。商纣王与其兄长微子启的嫡庶身份差异,源自《吕氏春秋》,其完整记载如下:
微子启和中衍出生时,他们的母亲只是妾,后来才成为正妻并生下了纣。纣的父母原本打算立微子启为太子,但太史依照法律争辩说:有正妻所生的儿子,就不应该废掉妾所生的儿子。纣因此成为了后。按照这样的法律行事,不如不守法。
这段话的要点,在于末尾那八个字:按照这种办法,倒不如不区分嫡庶。意思是,如果在礼法上采用这种方式来区分嫡庶,那还不如干脆不搞嫡庶之分呢。
阅读历史记载可知,从秦汉时期开始,一旦母亲获得正妻地位,那么她在这之前和之后所生的儿子,无一例外都是正妻所生。
汉武帝原本是汉景帝的第十位非正妻之子,在他母亲王娡晋升为皇后后,他转而成为汉景帝的嫡出长子,接着被确立为储君。
武则天育有四个子嗣,前两个儿子李弘与李贤,是在她担任昭仪期间诞下的,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则是在她成为皇后之后出生的。然而,李治的长子身份,归属于武则天为昭仪时所生的李弘,而非她为皇后时所生的李显。这四位兄弟的继承位次,是依照他们的出生年月来排列的,依次为李弘、李贤、李显、李旦。
朱允炆降生之时,其母吕氏尚为妾室,之后才被晋封为妃。册立他为皇太孙的官方文书里,明确记载了“正孙允炆”这四个字。
能够看出,儿子的身份是嫡是庶,是由母亲的地位决定的,一旦母亲的地位得到提升,原先的庶子身份也会随之改变,成为嫡子。
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若母亲原本是正室,后来被废黜,那么儿子是否还是嫡出之子?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看看历史上的3个真实案例。
01、刘秀和郭圣通的长子刘彊
刘秀和郭圣通、阴丽华的狗血故事,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
刘秀在兄长遇害之初,便已娶阴丽华为配,后因奉命远赴洛阳,遂先将阴丽华暂寄于其家中。
没想到刘秀这次出行,目的是为了赢得真定王刘杨的援助,因而迎娶了刘杨的侄女郭圣通。
刘秀历经多年征战,创立了东汉王朝,并即位称帝。当时他名义上拥有两位妻子,一位是他的原配阴丽华,另一位是后来迎娶的郭圣通。这两位女性都是通过正式的婚礼仪式,以妻子的身份嫁入宫中的,然而皇后的名分只能授予一人。
然而,郭圣通具备两大显著长处,其一她的宗族为刘秀登基作出巨大贡献,其二她当时已诞下子嗣而阴丽华未有后代,对君主来说,皇位继承者最为关键。
郭圣通最后身兼东汉国母之职,她的儿子刘彊,作为刘秀的长子,被确立为储君。
十五年间光阴飞逝。郭圣通家中衰败,阴丽华家族的亲属力量则不断壮大。
阴丽华侍奉刘秀很多年,她和郭圣通一样,都为刘秀生育了五个儿子。她的长子刘庄非常聪明,比太子刘彊更有才能,并且也受到刘秀的疼爱。
刘秀与阴丽华,既是初恋也是发妻,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情谊愈发牢固,相比之下,郭圣通则逐渐失去了宠爱。
在多重因素之下,刘秀废黜了郭圣通,改立阴丽华为皇后。
当前,刘秀面临一个棘手状况:皇后的地位被剥夺,她的儿子是否还能被视为正妻所生的长子?倘若不能,那么郭圣通的儿子刘彊,是否需要将储君的位置让给阴丽华所生的刘庄?
刘秀终究是无过失的废后,造成的不良后果已经十分严重,倘若再无过失地废黜太子,局面就会变得极其混乱。
因此,刘秀只能先劝慰刘彊:我废黜的是你的母亲,这件事与你没有关系,你还是应该专心做好太子这个角色。
可刘彊怎么可能安心呢?
他感到,母亲已然失势,新王后诞下亲生子嗣,而他持续占据王位继承人之位,这实在有违礼制。
更何况,皇帝如果真心想维护太子的地位,就不会废黜太子的生母,另立有儿子的其他女子为皇后,这难道不会让太子处境艰难吗?
他经由身旁的亲属和朝臣,反复恳求刘秀一件事:他愿意放弃储君的名分,只希望能获得藩王的爵位,得以照看老母,平静地度过晚年。
父子双方反复争执达两年之久,刘秀最终允许刘彊贬为藩王身份,同时以“子女因母亲地位而尊贵”为由,选定阴丽华的大儿子刘庄作为继承人。
刘彊由于识时务,主动退让,成为了历史上难得善终的废太子。
由此可见,一旦拥有嫡出长子的皇后被废黜,其子嗣便极难继续担任太子之职,因为皇帝已有新的正妻及新的嫡子。
02、曹丕和甄宓的长子曹叡
曹叡的生母名叫甄宓,她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美女,关于她的身份,不少人猜测她就是洛神赋中的核心人物。
甄宓原是曹丕的正式配偶,她虽在结识曹丕前已有婚配经历,但曹丕仍为其容貌所打动,向曹操请示,最终正式娶她为妻。
起初,曹丕和甄宓感情非常好。甄宓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曹叡,从小就非常聪明,同样深受曹操喜爱,曹操曾经公开表扬他:我的基业将依靠你来延续三代。
不过,在曹操离世之后,曹丕继位为魏王,接着又夺权称帝,他身边佳丽不断增多,甄宓却慢慢被冷落了。
曹丕即位之后,很快就把甄宓安置在邺城,既不将她接来身边,也不将她这位合法妻子册封为皇后。
此时,曹丕倾心相爱的郭女王已经来到他身旁。我们或许可以揣测,曹丕意图让甄宓为郭女王让出位置。
黄初二年,即是曹丕即位两周年之际,他因甄宓背后发牢骚,便将其处死在邺城。
甄宓活着的时候和去世之后,都没有被册封为皇后,实际上等同于被废除了身份。曹叡作为原本的嫡长子,处境就变得很微妙了。
曹丕也没再把他当嫡长子对待,还把他从齐公废为平原侯。
随后,曹丕把郭女王正式立为皇后。
倘若郭女王当时诞下子嗣,那么曹丕便拥有合法的嫡子身份,他必定会册立这个孩子为储君。
郭女王一直没有生育子女。三国志中记载,曹丕当时打算立为太子的,是另一位受宠妃子所生的儿子曹礼。然而曹礼年纪还小,其生母地位又不高,曹丕因此迟迟未能做出决定。
儿子们慢慢长大,同时也有不少孩子不幸早逝,曹丕突然意识到,在所有孩子当中,最出色、最有能力继承大业的,始终是甄宓所生的曹叡。
如果当时是天下一统的太平年代,曹丕或许能够安心确立继承人,然而当时是三国并立,曹丕依然要考察继承人的才能与品质。
曹丕内心并不认同甄宓所生的孩子拥有嫡子的身份,然而曹叡却是排行最大的儿子。由于郭女王没有生育子女,曹叡原本也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但是,曹丕已经决意册立曹叡为储君,于是他决心进一步稳固曹叡的权位,以免他因那位被赐死的母亲而受到牵连。
此外,曹丕还想到,他钟爱的郭女王假如能诞下子嗣,未来便有更稳固的支柱。
于是,曹丕下令,把曹叡过继给皇后郭女王。
曹叡再次成为法统上嫡出的长子,其后承袭帝位,即位后追尊其生母甄宓为皇太后。
可以说,当曹叡的母亲甄宓被废黜时,他就丧失了嫡长子的身份,而当时曹丕并没有打算立他为储君。
曹叡后来得以成为太子,并最终继承皇位,根本原因在于曹丕没有合法的嫡出儿子,于是他将孩子过继给郭皇后,从而再次成为嫡长子身份。
从这个例子来看,儿子的嫡庶变化,是跟着母亲的身份变化的。
03、唐宪宗和郭贵妃长子李恒
以往的实例,我们都是经由君主及当事人的立场判定,母亲失势后,儿子亦不被承认为正妻所生之子,然而,终究无人将此意明确表达出来。
而接下来的这个案例,当事人则给这个问题下了最终的定义。
这件事发生在唐朝。主人公是唐宪宗和他的郭贵妃。
在唐宪宗尚未即位之时,彼时他还是广陵郡王的身份,郭氏便已嫁与他,并被确立为正室。然而唐宪宗登基之后,考虑到她是名将郭子仪的孙女,便有所顾虑,唯恐她干预宫闱事务,又担心外戚权势过盛,因此只肯册封她为贵妃,却不愿意将她立为皇后。
不过,唐宪宗也没立别的女人当皇后。
此刻,一件令人难堪的状况出现了:郭贵妃在身为广陵王妃期间,已经诞下了嫡出的长子李宥。然而,郭贵妃并未最终成为皇后,那么,她的儿子李宥,是否还能被视为嫡长子呢?
唐宪宗强势地表示:当然不算。
李宥为唐宪宗的第三个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在有嫡子的情况下立嫡子为继承人,如果没有嫡子,则立庶出的长子。因此,唐宪宗决定立自己的庶出长子李宁为皇太子。
李宁身兼太子之位仅两年,便因病离世,此事颇显蹊跷。唐宪宗在悲痛之余,又萌生了册立次子李恽为太子的念头。
然而,郭氏家族在朝廷中的影响力相当显著,宫内宫外众多人都拥护郭贵妃所生的儿子李宥,唐宪宗先前不顾重重阻力将郭贵妃的位份贬低,另立出身微寒的长子李宁为储君,这本身已承受了巨大的阻力。
李宁在19岁时不幸离世,唐宪宗打算另立母亲身份低微的第二个儿子做太子,郭氏的拥护者们对此强烈反对。
经过一番拉锯之后,唐宪宗无奈退让,决定立李宥为太子。
他让次子李恽草拟了一道奏章,内容大致是依照宗法原则,长兄离世后理应由他继承储位,但他自认德行不足,福分不够,甘愿把太子之位让给三弟李宥。
这件事表明,唐宪宗之所以不打算让郭贵妃当皇后,是因为他不想立有郭家背景的李宥做太子,因此决定通过让郭贵妃降级为妾的方法,取消李宥嫡长子的地位。不过,他中意的太子李宁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他只好顺从了这一情况。
04、写在最后
实际上,一旦正室的地位被废除,再去讨论她儿子是否还是嫡出,已经毫无意义了。
昔日,皇后遭废,处境已然艰难。朝臣们认为,君主犹如父亲,皇后似同母亲,儿子怎能坐视父亲遗弃母亲呢?
古代帝王废黜皇后,常被看作是有违德行,必定会遭到臣子规劝,相关记载会出现在史册中,并被视为不光彩的记录。
当皇后诞下子嗣,这个孩子几乎注定要成为储君,一旦废除皇后,这位储君的处境如何?倘若太子出身寒微,他的支持者会面临#图文夏日征集令#很大的劣势,他若有一个被废弃的母亲,还能坐稳储君之位吗?
还有就是,君主若对后妃心生不满,顶多是像汉宣帝那样,很少召见自己的第三位皇后王氏。倘若非要走到废黜后妃的地步,那就说明情况已经非常严峻了。
因此,通常情况下,若皇后有子嗣,即便皇帝对她心存芥蒂,只要牵涉到太子,也极少会考虑废黜她。一旦皇帝强行废后,不顾及太子的尊严,背后真正意图废除的往往并非皇后本人,而是太子。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