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于长春市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展,“长子的担当” 这一主题被展品与单元布局深刻诠释,每一件实物、每一处陈列都在诉说这片土地与国家同频共振的历程。
“抗美援朝”展区中央,集安鸭绿江铁路大桥模型占据显著位置,铁轨的锈色涂装与桥梁的斑驳质感,还原了 “第一渡” 的历史场景。模型旁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42万志愿军渡江数据,玻璃展柜里并列陈列的志愿军步枪与电台,枪身的磨损痕迹、电台按键的氧化色泽,都在佐证着吉林作为 “后援地” 的忙碌 —— 运输线在轰炸中畅通的奇迹,就藏在这些展品的细节里。吉林省博物院院长韩戾军介绍,本次展览展出的千余件实物展品中,500余件(套)为首次公开亮相,抗美援朝部分的许多展品便是其中代表,它们首次与公众见面,为这段历史的呈现增添了新的见证。
工业板块的展陈极具叙事性,“一汽” 第一辆解放卡车车头朝向前方,引擎盖上的 “解放” 二字历经岁月仍清晰可辨,旁边的 “吉化” 早期反应釜管道纵横,墙上的时间轴标注着1953 年、1954年等关键节点。这些展品构成的 “工业长廊”,直观展现着吉林从资源富集地蜕变为工业基地的轨迹,诠释着 “共和国长子” 的实干担当。据展览大纲编写团队首席专家、吉林大学刘信君教授介绍,团队对工业发展板块进行了全面系统性挖掘,旨在通过群众视角呈现历史细节,生动展现吉林工业崛起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填补吉林省在相关历史展示方面的空白。
“历史反思”单元的展品形成强烈对比:左侧展柜里,伪满户籍簿上的日文标注与经济掠夺图表的冰冷数据,揭露着殖民统治的残酷;右侧墙面,解放军入城照片里群众举着的欢迎标语依稀可见,展柜中的曾泽生起义通电原稿字迹遒劲,与毛泽东 “名城光复,秩序井然” 的贺电复印件相互呼应。这种陈列设计,让 “正视历史” 的担当在展品对话中自然流露。吉林省日本侵华历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佟大群指出,伪满洲国及“满铁”相关展出部分的档案史料,系统诠释了日本侵略、殖民中国东北的实质,是省情、国情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
展厅末端的 “新时代展台” 上,高铁模型与现代农业仪器相邻陈列,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老工业基地振兴成果。
吉林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宋薇表示,本次展览筹备历时半年,邀请党史、文物、考古等多领域专家反复论证,就是要呈现一个全面、完整、真实的吉林。而参观者从战争年代的支援展品到建设时期的工业实物,再到新时代的发展成果,整个展览以展品为锚点,串联起吉林“长子担当”的完整脉络,让参观者在与历史对话中读懂这份责任的重量。
(中国日报吉林记者站 刘明太 韩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