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咸丰皇帝拼尽全力,也无法扭转乾坤,最终不过是给大清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与痛苦。他的无能与懦弱,不仅害了自己,更把整个大清拖向了深渊,导致了同治的困境,也让京城的百姓陷入了深重的苦难。比起道光的平庸,咸丰的无能更是让人失望至极。
道光为何没有选择更具能力的奕訢,而偏偏选择了咸丰?这个问题曾在我其他的文章中详细探讨过,在此不再重复。咸丰的无能使得他不仅未能为大清做出贡献,反而让国家陷入了更多的危机。尤其是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咸丰竟然选择临阵脱逃,带着妻儿老小逃离京城,留下了数百万百姓在敌人面前任人宰割。这样的行为,正是昏君所为。一个真正的帝王,应该是在关键时刻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而不是在逃跑中寻求妥协。咸丰的决定,实在令人大失所望。
咸丰在逃出京城之前,特意把奕訢留下来,目的并非为了照顾京城,而是为了让奕訢替他收拾残局。如何收拾?自然是与英法列强妥协,用更大的利益来换取他们撤兵。然而,咸丰在热河行宫的表现更是无能的典型。当奕訢完成与英法的谈判并请求他回京时,咸丰居然毫不犹豫地否决了这一请求,甚至借口天气寒冷,推迟回京。这种反应,充满了懦弱与恐惧,丝毫没有一国之君应有的威严。即便是在1901年,慈禧面临回銮时,也不像咸丰那样退缩不前。
咸丰的无能与懦弱注定了他在国家危难时刻选择逃避,而非勇敢迎战。纵使他在1860年逃脱了,但到了1900年,面对列国的强大压力,他依然无法挺身而出,只会选择再次逃跑。除了逃避,咸丰没有其他选择。为什么说即便他在1860年奋力一搏,依然没有胜算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
1860年的清朝,已经面临了多线作战的困境。除了英法列强的威胁外,太平天国的叛乱以及捻军的进攻也让大清疲于应对。太平天国自1851年起,迅速席卷了东南地区,而这片区域对清朝来说至关重要。东南一带是清朝的经济与军事命脉所在,太平天国的存在无疑给大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若不是洪秀全和杨秀清未能北上,太平天国或许能够推翻清朝政权。
即便如此,经过九年艰苦的战斗,清朝始终未能平息太平天国的叛乱。为了应对太平天国的威胁,清朝已投入大量兵力与资源。更加严峻的是,昔日威风凛凛的八旗兵,逐渐变得无力应对内外的挑战。作为清朝的根基,八旗兵的败退直接动摇了大清的统治基础,而此时能够指望的唯有一个名叫僧格林沁的将领。然而,他也在与英法的战斗中失败,使得咸丰彻底失去了对八旗兵的信心。
面对内忧外患,清朝能依赖的力量寥寥无几。曾国藩等人虽然在太平天国战场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他们此时正深陷东南战事,根本无力北上支援京城。而八旗兵自嘉庆年间开始逐渐腐化,已没有多少可以依赖的战力。即便咸丰有勇气与英法列强拼死一搏,结果也只能是惨败,甚至更有可能带领大清走向彻底的覆灭。
在如此困境下,咸丰无法依靠现有的力量应对危机。对于一个既无能力也缺乏勇气的帝王来说,选择逃避自然是他唯一的选择。逃跑虽然令人痛心,但至少能保存一些统治的希望和实力,为未来的复兴提供一些可能。咸丰的逃避也意味着他能够暂时保全自己的地位与权力,然而这种做法给京城的数百万百姓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可惜,咸丰和大清的统治者们并不关心这些百姓的命运,他们的注意力全在如何维持自己的统治上。
因此,咸丰的无能与懦弱,最终让他成了一个国家的沉重负担。他的逃避不仅加深了大清的危机,还将屈辱与痛苦转嫁到无辜百姓的身上。如此无能的君主,究竟何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