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的建立充满了偶然性与历史的巧合。在夏朝之前,天下各诸侯国林立,唐尧与虞舜等部落通过强大的实力先后成为了天下的共主。此时,夏后氏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部落,位于崇山一带,实力远不及当时的强国。
然而,公元前21世纪左右,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洪水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轨迹。夏后氏的首领以其卓越的治水能力,成功带领部族走上了历史舞台。在鲧与大禹父子的共同努力下,加上气候逐渐转暖的客观因素,华夏的部落终于战胜了这场浩劫,成功治水。这一壮举使得大禹获得了极大的权力,他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得到了对人力、物力、财力的统一调配权,成为了国家运作的核心人物,这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治水任务完成后,大禹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布局,其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成了夏朝建立的关键。首先,他在涂山召集了各地诸侯举行会盟。《左传》记载,这次会盟有着极高的规格,前来参会的诸侯多达万国之众,尽管“万”字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能看出大禹在政治舞台上的巨大影响力。涂山位于今天的安徽省蚌埠市,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型祭祀台基和其他遗迹,证明了这一会盟事件的真实性。大禹选择在涂山会盟,正是借助其盟友涂山国的支持,公开宣布自己继承舜帝,成为新一代的天下共主。
其次,大禹实施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举措——杀害防风氏。防风氏,亦称汪芒氏,是一位治水能人,也是大禹治水过程中的重要帮手。防风氏的背后是防风国,一个有着丰富治水经验的部落联盟。防风氏为何被大禹处决呢?《国语》记载,防风氏因未能按时到达会盟地点而被大禹斩杀。这一理由看似简单,但却足以引发争议。大禹为建立集权的君主制度,显然对防风氏所在的防风国产生了警惕。在早期夏朝,许多部落之间尚未完全建立起明确的君主集权,单纯因为会盟迟到就处死一位有功之臣,显然在政治上并不妥当。
为了更深入了解这一事件的背景,我们需要从防风国的地理与文化入手。防风国位于当时的封嵎之山,即今天的浙江省湖州市一带,防风国的疆域大致包括今天的安吉、余杭等地。考古学家的发现为这一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例如,良渚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显示,良渚文化的灭绝时间与夏朝建立的时间高度重合,而防风国的遗址和良渚文化的遗迹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这些文物的考证,可以看出,防风国与良渚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防风氏可能是这一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风国的灭亡,也标志着良渚文化的终结。历史学者夏星南指出,防风国的覆灭可能是良渚文化消失的直接原因。事实上,防风国的覆灭不仅仅是因为治水的成就,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大禹与防风国之间积累的矛盾。考古学家的发现显示,良渚文化曾与北方的部落发生过激烈冲突,甚至一度北上攻入东夷地区,威胁到华夏的安全。这场历史性的战斗,直到大禹治水后才得以暂时搁置。然而,一旦治水大功告成,大禹迫切希望建立自己的权威,因此他毫不犹豫地铲除了这一曾经威胁到华夏安全的强大部落。
在防风国的衰落之后,良渚文明彻底走向了终结。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条件的改变,良渚文明陷入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大禹借口“会盟迟到”杀害防风氏,实际上是趁着防风国的虚弱,铲除了这一历史威胁。正如《史记》所记载,大禹在十年后巡狩至会稽,而最终死于防风氏的故地,表明他对吴越地区仍然心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