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将的封号颁布于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时,便将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封为五虎上将,并随即命令诸葛亮传达命令,由费诗带着诏书和官印前往荆州,交给关羽。费诗抵达后,关羽便好奇地询问:“汉中王封了自己什么爵位?”费诗答道:“五虎上将之首。”关羽接着问:“那五虎上将都有谁呢?”费诗回答:“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关羽听后一脸愤怒,直言:“艺德是我的结义兄弟,子龙也跟随大哥征战多年,算是我兄弟,子龙立下了不少战功,马孟起也名满天下,可这黄忠是什么人?凭什么与我平起平坐?大丈夫岂能与老卒为伍?”
影视剧中刘备的形象往往温文尔雅,但在实际历史中,刘备的细腻心思和战略眼光使得他将这些勇猛的将领尽数收入麾下。关羽不满黄忠的封号,并拒绝接受印信,费诗见状并没有生气,反而微笑着回应:“昔日萧何、曹参与刘邦共图大业,萧何地位并未因韩信被封为王而有所抱怨。而如今,汉中王刘备虽然封有五虎上将,但这并非为了彰显一人的权势,而是象征与将军的深厚情谊。将军受汉中王之恩,应当和汉中王紧密相依,如何能因一个小小的封号而有所计较呢?”听了这些话,关羽终于恍然大悟,深深地向费诗行礼,并表示自己之前愚钝。若不是费诗耐心开导,关羽恐怕真的会因此错失了大事。最终,关羽接受了封号,拜领了官印。
那么,为什么关羽对黄忠心生不满,却对赵云另眼相看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五虎上将的个人经历和性格谈起。首先是关羽,他在刘备起事之初便随其征战四方。关羽以“温酒斩华雄”而名扬天下,战绩辉煌。他斩将17人,是三国时期最为人称道的战将之一。他不仅勇猛,且能以礼待兵,这使得他在刘备麾下的位置不可动摇,成为五虎上将之首。
接着是张飞,刘备的义兄,勇猛异常。他曾与吕布大战五十回合而不落下风,还多次表现出过人的智谋。尽管张飞有时脾气暴躁,甚至酒后抽打士兵,但他对刘备的忠诚无可置疑,最终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五虎上将之一。
然而,赵云则显得更为冷静和机智。他在长坂坡的单骑护主、截江救阿斗的壮举,令他名声大噪。赵云不仅屡次救下刘备的幼子阿斗,还在多个关键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智勇双全的典范。赵云的军事才能也使得他成为刘备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跻身五虎上将,实至名归。
马超虽经历了多次波折,却凭借其非凡的军功和西北地区的威望,赢得了刘备的信任。马超的家族背景深厚,曾为凉州军阀马腾之子。他虽起初未能直接帮助刘备获得西川,但他对于刘备的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马超后来并未再立下大功,他的勇武和威名依然使得他理应位列五虎上将。
最后就是黄忠,虽说他在年近七十时仍能大展拳脚,在定军山斩杀了夏侯渊,战功赫赫。但关羽对黄忠的态度始终不太认可,原因在于关羽未亲身参与过黄忠的战功,因此他无法体会黄忠的勇猛和忠诚。此外,黄忠的年纪和他在刘表手下的过往经历,也令关羽感到他并不适合与自己并列。
从这些分析来看,关羽心中的五虎上将应当是以他自己为首,接着是张飞、赵云和马超。至于黄忠,尽管他立下赫赫战功,但因为关羽未亲眼见识到黄忠的战场表现,他对黄忠的认可显得十分有限。
这段历史充分展示了英雄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每一位五虎上将都有着各自的优点与缺陷,而关羽对黄忠的轻视,正是个人性格与历史背景交织的结果。尽管如此,黄忠依旧凭借自己卓越的战功,赢得了历史的尊重,成为五虎上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