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苏联的解体宣告了乌克兰首次完全获得独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与此同时,俄罗斯也面临重新定义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关系的挑战。由此,俄乌两国在后苏联时代展开的博弈逐渐揭开帷幕。最初,双方的关系充满了合作,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关系不断走向破裂,最终在2022年转变为全面战争。这场冲突的根源,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竞争,更涉及到安全需求和民族认同等多层面的深刻问题。
一、独立初期的“蜜月”:脆弱的合作与潜藏的分歧(1991-2003)
乌克兰宣告独立后,俄罗斯作为第一个承认其主权的国家,迅速与乌克兰建立了合作关系。两国的初期合作,基于彼此的需求与依赖。俄罗斯当时深陷严重的经济困境,需要稳定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来应对国内的压力;而乌克兰则面临着能源危机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俄罗斯的支持来渡过难关。尽管如此,这种合作关系并不牢固,潜在的分歧始终存在。
1997年,俄乌双方签署了《俄乌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这被视为两国合作的标志性文件。协议中明确了两国的边界问题,并规定克里米亚归属乌克兰,允许俄罗斯继续使用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表面上看,条约解决了领土争端,但实际上,这个协议也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在经济领域,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支持可谓前所未有:俄罗斯提供极为优惠的天然气价格,仅为欧洲市场价格的四分之一,每年为乌克兰提供数百亿美元的能源援助,且通过乌克兰的输气管道向欧洲供气,使得过境费成为乌克兰经济的支柱,占其GDP的比例超过3%。然而,乌克兰国内的政治立场却呈现严重的分裂:东部的俄语区倾向支持与俄罗斯的紧密关系,而西部则因受波兰文化影响,更倾向于支持与欧盟和北约的合作。与此同时,俄罗斯在安全问题上已设定底线:绝不允许乌克兰加入北约,然而,在合作的氛围下,这一警告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橙色革命”与北约东扩:裂痕加深与博弈升级(2004-2013)
2004年的“橙色革命”标志着俄乌关系的转折点。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在西方的支持下成功上台,并明确将“加入欧盟、北约”作为核心政策,推动乌克兰亲西方的路线。这一举动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应,因为北约的东扩直接威胁到了俄罗斯的战略安全。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地理距离极近,乌俄边界长达1950公里,莫斯科距离乌克兰西部边境仅500公里。如果北约在乌克兰部署导弹系统,俄罗斯的战略预警时间将大幅缩短,从原来的15分钟缩短为5分钟,直接影响俄罗斯的核心城市。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决定采取反制措施:2006年和2009年,俄罗斯以乌克兰拖欠能源款项为由,先后两次切断了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直接引发了乌克兰的能源危机,并波及到整个欧洲。这一事件也让俄乌的矛盾首次公开化。与此同时,北约在2008年的布加勒斯特峰会上宣布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最终”将加入北约。对此,俄罗斯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并迅速对格鲁吉亚展开军事行动,警告西方不要忽视其安全关切。
乌克兰国内的政治斗争也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对立:2010年,亲俄的亚努科维奇当选总统,俄乌关系暂时得到缓解;然而,2013年底亚努科维奇拒绝签署与欧盟的“联系国协议”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最终导致他下台,彻底打破了两国关系的平衡。
三、克里米亚与顿巴斯:冲突爆发与僵局形成(2014-2021)
2014年,乌克兰的亲西方政府上台后,开始推行“去俄罗斯化”的政策,这一举措立即引发了乌克兰东部俄语区的强烈反应。俄罗斯视乌克兰的这一举动为“压制俄语文化”,迅速采取了行动。2014年3月,克里米亚举行公投,96.77%的选民支持并入俄罗斯。对俄罗斯来说,克里米亚不仅仅是一个战略重要的领土,更是其黑海舰队的唯一基地,关乎南部出海口的安全。而对于乌克兰及西方国家来说,这一行为则是对乌克兰领土的吞并,直接挑战了乌克兰的主权。
克里米亚公投后,俄罗斯宣布接管克里米亚,乌克兰则立即与俄罗斯断交,西方国家随之对俄罗斯实施大规模制裁。这一事件不仅彻底改变了两国的关系,还激化了顿巴斯地区的冲突。顿巴斯的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爆发了武装冲突,要求更大自治权的地方武装与乌克兰政府军对抗,俄罗斯虽然没有直接承认这两个地区为“独立”,但西方普遍认为俄罗斯在背后提供了支持。内战的持续导致约1.3万人死亡,数百万民众流离失所,乌克兰东西部的分裂也愈加深刻。2014年和2015年,乌克兰和俄罗斯分别签署了《明斯克协议》和《明斯克协议Ⅱ》,但由于双方对根本问题的分歧,协议未能落实,顿巴斯的零星冲突持续不断,成为两国关系中的“定时炸弹”。
四、全面战争爆发:历史逻辑的当代爆发(2022至今)
2021年底,俄罗斯向美国和北约提出了一份“安全保障协议草案”,其核心要求是禁止北约东扩、确保乌克兰不加入北约,并减少东欧的军事部署。然而,北约拒绝了这一提议,俄罗斯认为西方无视其安全关切,俄乌局势也因此急剧升温。2022年2月21日,俄罗斯承认顿巴斯两地主权,并于2月24日发起了“特别军事行动”,目标是乌克兰的“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并且旨在保障俄罗斯的安全。俄乌冲突从此升级为全面战争。
战争爆发后,双方的核心诉求仍然难以调和。俄罗斯的底线包括: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确认克里米亚归俄罗斯、给予顿巴斯更大自治权,并推动乌克兰“去军事化”。而乌克兰则以“维护主权领土完整”为目标,拒绝俄罗斯的要求,坚持收复失地,并寻求加入北约。
这场战争不仅是俄乌历史矛盾的延续,更是对双方文化认同和领土争端的深刻反映。从《佩列亚斯拉夫协议》时期的“合并与独立”争议,到沙皇时代的“俄化与反同化”斗争,再到苏联时期的“创伤记忆”,这些历史因素都在当今的冲突中得到复现。同时,战争也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能源市场波动加剧,地缘政治对抗升级,全球供应链因粮食和能源短缺受到冲击。
经历了三十多年后,俄乌的博弈依然充满复杂性,乌克兰在平衡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利益,以及构建独立民族认同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俄罗斯在保障安全与处理周边关系方面,依然处于困境。这场博弈的未来走向,将深刻影响两国的命运,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重塑全球的地缘政治秩序。
2025年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了一场备受关注的会晤,讨论如何解决已经持续三年半的乌克兰危机。特朗普提出的三项核心诉求包括确认顿巴斯和克里米亚的现状、实现乌克兰的去军事化、以及解除对俄制裁的条件。然而,尽管这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