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句话在中国历史上广泛流传,许多朝代都难以维持超过三百年的统治,唯一一个持续了三百多年的朝代——宋朝,尽管其政权延续了三个世纪,却在后世的评价中一直面临着各种抨击和质疑。
有些人或许会感到困惑,既然汉朝从公元前202年建立,到公元220年灭亡,存续超过了四百年,为什么它不被视为国祚超过三百年的王朝呢?实际上,汉朝可以划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阶段,公元8年,西汉灭亡,随后王莽在长安建立了新朝,而刘秀在公元25年重建了汉朝。中间的这段历史中,汉朝确实出现了断层,使得它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朝代。因此,虽然汉朝的总时长超过三百年,但因其在此期间经历了政权的更替与分裂,才使得它无法与宋朝的连续政权相提并论。
相比之下,宋朝虽然也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但这两个阶段之间没有任何新的王朝插入,且南宋的建立者赵构继承了宋徽宗的血统,具有明确的皇室血脉传承。这使得宋朝的历史相对连续,没有发生过与政权更替相关的剧变。因此,宋朝能连续统治超过三百年,成为唯一一个实现这一目标的朝代,令人深感疑惑的是,为什么它没有得到后世应有的褒奖,反而屡受抨击。
从秦朝统一六国开始,中国开始实行集权的专制体制,虽然这种制度为国家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但它也隐含了许多问题。在许多朝代的初期,统治者往往重视减轻民众负担,减少赋税,国家财政稳步增长。然而,随着国家安定,统治者们逐渐变得安逸,他们的视野开始局限于巩固权力,而缺乏进一步改革的动力。与此同时,一些高官为了谋取个人利益,往往滥用职权,巧取豪夺,甚至敲诈百姓。当民众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时,社会的不满情绪积聚,最终往往会爆发大规模的起义。简而言之,失去民心的政权注定会走向灭亡,只有那些真正关心民众福祉的统治者,才会得到百姓的支持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古训深刻揭示了一个国家能否安定的根本因素:民众的生活水平。只有当民众的生活有所改善、国家安定、百姓富足时,国家才可能保持长久的和平与稳定。而很多朝代未能认识到这一点,最终导致了政权的崩溃。
与之相比,宋朝则注重商业发展,使得经济高度繁荣,甚至一度位列世界领先地位。宋朝时期,许多百姓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因此国内鲜有内乱。宋朝的军队更多的是聚焦于抵御外敌的入侵,外部威胁并未动摇其内政的稳定,这也为宋朝持续三百多年提供了保障。
按理说,像宋朝这样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王朝,应当成为后人赞美的对象。然而,事实却不尽如人意,宋朝反而在许多历史评论中遭遇了批评。究其原因,最先需要提到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为了防范军队的权力过大,赵匡胤实施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政策,借此削弱武将的权力。这一策略虽然为宋朝带来了较为稳定的内政,但也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甚至许多军事行动都需要经过文官的批准,导致军队在外部冲突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历史记载中,宋朝的文官往往能直接向皇帝上书,而武官则难以与皇帝面见,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正因如此,当赵构收到岳飞提出的“收复中原”的建议时,他不仅未予重视,反而认为岳飞的建议是多管闲事,并迅速下令将其调离前线。岳飞虽然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但依旧坚持抗金,积极抵御金军入侵,最终成为民族英雄。然而,赵构因惧怕与父亲一样被敌人俘虏,最终做出了召回岳飞并以叛国之罪将其处死的决定。这一事件,成为宋朝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除此之外,靖康之耻更是影响了宋朝的历史声誉。北宋宣和七年,金军南侵,迅速占领了汴京。宋徽宗见大势已去,将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北宋已经在内忧外患中疲弱不堪,只能通过大量贿赂金人来换取暂时的和平。然而,几个月后金军再次南下,最终俘获了宋徽宗与宋钦宗,并将他们及其后宫囚禁在金国。特别是在“牵羊礼”中,两位皇帝和他们的亲眷被迫披上羊皮,走在金军的队伍中,这一屈辱的场景至今令人不寒而栗。许多后人因此认为,若当时的宋朝能够奋力抵抗,或许靖康之耻就能避免。
然而,尽管宋朝有其不完美之处,我们不能忽视其在历史上做出的贡献。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虽然限制了军事力量的发展,却为中国的文化、艺术创造了繁荣的土壤。许多宋朝的著名诗人和词人,以及“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北宋人,至今仍被后人传颂。宋朝的商业也空前发展,宋太宗赵光义支持百姓经商,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甚至与唐朝和明朝的经济繁荣相比,宋朝的经济成就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宋朝的历史是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尽管在战争中屡次遭遇屈辱,但它在文化、商业和民生等方面的成就不容忽视,值得我们更为公正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