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终弟及”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约发生了三十次左右,除了皇子继承皇位外,成为最为常见的皇位继承方式。这一现象多出现在动荡的时代或割据的政治格局中。特别是在两晋时期以及南北朝时期,“兄终弟及”几乎占据了当时皇位更替的一半以上的比例。明朝历史中,尽管局势相对稳定,但也曾发生过三次“兄终弟及”的继位事件。
一、明英宗与明代宗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在位时间:1435—1449年)以及第八位皇帝(在位时间:1457—1464年),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生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祁钰,则继位成为了明代宗。
宣德十年,朱祁镇正式即位,年号正统,治理下的明朝国力逐渐强盛。然而,正统十四年,朱祁镇亲自出征蒙古瓦剌部,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他亲征时遭遇兵败被俘,国内政局骤然动荡。为了保卫京师,孙太后联合兵部侍郎于谦,扶持朱祁钰登基成为新帝,年号景泰,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与整顿。
然而,尽管局势得到了平稳,朱祁钰并未能稳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景泰八年,朱祁镇成功发动了“夺门之变”,废除了正在位的朱祁钰,再次登基称帝,并改年号为天顺。此后,他大肆清洗景泰年间的忠良,将不少文官、武将一一迫害。最终,兄弟二人因争夺帝位,不仅反目成仇,还深刻影响了明朝后来的统治格局。夺门之变之后,朱祁钰迅速病重,没能恢复元气,最终去世。而朱祁镇的再度登基虽然稳定了朝政,但他施政的专制倾向和对小人的任用,令明朝的国力遭遇严重损害。
1464年,朱祁镇病逝,庙号英宗,葬于裕陵,留下一段充满阴谋与权力斗争的历史。
二、明武宗与明世宗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任皇帝(在位时间:1505—1521年),生于1491年,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武宗在位期间,虽然开始时以睿智治国,推行改革,减少赋税,整顿官制,明朝的国力一度得以增强。但武宗的执政风格逐渐变得荒淫无度,他过度沉迷于个人享乐,致使国家事务日益荒废。
武宗的健康在正德十五年遭遇重大打击——他在清江浦意外落水,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于1521年去世,享年三十一岁。由于武宗未留下直系子嗣,朝廷最终选择了他的堂弟朱厚熜,即后来的明世宗,来继承帝位。
明世宗即位后,积极改革,逐步掌控朝政,推行大礼议的政策,整顿朝纲,清除冗员,使明朝国力逐渐恢复。然而,世宗在后期开始对政务漠不关心,导致国家陷入内忧外患之中,特别是面对蒙古的不断侵扰以及倭寇的骚扰,国家疲于应对。
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于乾清宫去世,享年六十,葬于永陵。尽管他的改革初期给明朝带来了一定的改善,但后期的放任使得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三、明熹宗与明思宗
明熹宗朱由校,生于1605年,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其母为选侍王氏,后封为孝和皇后。明熹宗年仅16岁便登上了帝位,在位时国家内外交困,尤其是在后金的威胁下,朝政逐渐衰弱。朱由校虽然在初期试图稳住政权,但却频繁受到阉党干扰,执政初期熊廷弼等忠臣的惨遭陷害,使得辽东战局陷入僵局。
熹宗一度沉迷声色,天启五年因溺水病重,虽然短暂恢复,但精神状态日益堕落,最终在1627年早逝,享年仅23岁。临终时,他遗诏将帝位传给了异母弟朱由检,即后来的明思宗。
明思宗即位后,深知国家危机四伏,首要任务是消除内外威胁。他铲除了权宦魏忠贤,进行政治整顿,任用有能力的将领如袁崇焕来抗击后金。然而,面对内乱和外患的双重压力,朱由检的努力并未能够挽回明朝的命运。随着后金不断侵扰以及内部的起义不断爆发,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1644年,明朝灭亡,朱由检自杀,结束了这段动荡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