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的这一生,最让人瞩目的时刻,无疑发生在一次宴会之中。
公元262年,司马昭决定发动战争,伐蜀。面临这场决定命运的战斗,刘禅,作为蜀汉的皇帝,必须做出选择。
这个选择分为三条路:第一,投靠东吴;第二,奋力一搏,拼死抵抗;第三,毫不犹豫地投降。
然而,刘禅并没有丝毫犹豫,毫不费力地选择了第三条路,他带领朝中百官,选择了投降,随后和大臣们一起前往洛阳,向敌人投降。
出于一番权谋,司马昭没有急于置刘禅于死地,而是让他安享晚年,封他为“安乐公”。除了刘禅,他的子孙及五十多位蜀汉的重要大臣都被封为侯爵。为了进一步安抚人心,司马昭还特意宴请刘禅,并要求他带着旧臣们一同前来。
宴席上,司马昭的用心可谓深沉,他故意安排了一群歌女,为众人献上蜀地的歌舞表演,目的是让那些随刘禅而来的蜀汉旧臣感到怀念故土,从而生出愁绪。
宴席上,大多数老臣忍不住感动,纷纷泪流满面。唯有刘禅,笑颜如常,毫不忧愁,甚至显得有些喜悦。
司马昭见状,暗中对身边的心腹贾充说道:“刘禅这个人,已经彻底没有心肝了。即使是诸葛亮在世,也无法保住蜀汉,何况现在是姜维了?”
他接着问刘禅:“你还思念蜀地吗?”
刘禅毫不在意地回应道:“此间乐,不思蜀。”
这一句“乐不思蜀”不仅让刘禅成功保全了性命,也让他在余生过得相对安逸。但此时,刘禅却也背负上了“扶不起的阿斗”的标签,成为后世众人口中的笑柄。
那么,刘禅真的是愚笨无能、昏庸之主吗?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如此评价刘禅在诸葛亮辅政时期的表现:“后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然经载十二年,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刘禅其实并非如此简单。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刘禅出生在公元208年,即建安十三年。那时,曹操南征荆州,刘备不得不带着百姓渡江,而在长坂坡遭遇了大败。
彼时,刘禅还只是襁褓中的婴儿,幸得赵云紧紧抱住他,才保住了性命,带着母亲甘夫人一路撤退。
甘夫人并非刘禅的生母,而是刘备的妾。在刘备命运多舛、几任正妻早逝的情况下,甘夫人也承担起了主持家务的重任。
而刘禅并非嫡长子,然而他却被刘备视作继承人来培养。由此可见,刘禅的天资并非毫无价值。
诸葛亮也曾称赞刘禅聪慧,且深得下士之爱。他年少时便开始潜心研读书籍,掌握了治理国家的基本本领。刘备在临终时,特意为他列了书单,叮嘱他要多读书,治国理政。
这些细节充分显示出,刘禅虽然在外人眼中可能显得迟钝,但实际上并非愚笨之辈。
刘禅年仅17岁便继位,而他的统治持续了40多年,实际上比刘备在位的时间还要长。在他治下,蜀汉内政稳定,虽然看似低调无为,但实则有着深刻的政治智慧。
在诸葛亮在世时,刘禅将所有重大决策交由他处理,这也是刘备临终时的交代。刘禅将政务交给诸葛亮,自己则专注于祭天等礼仪事务。
刘禅并非懒散或愚笨,而是遵循了“无为而治”的理念,给予诸葛亮充足的空间发挥才能,支持他建立一个有序且稳定的政权。
无论内外政务,诸葛亮确实处理得当,成为蜀汉的贤明宰相。而从背后看,刘禅能够做出如此高明的安排,也体现了他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
外界通常认为,刘禅就像是躲在诸葛亮庇护下的“无能皇帝”,但实际上,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做出了三个重大决策,成功为蜀汉延续了29年的命运。
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成都时,刘禅立刻下令实行宵禁,以此来平息可能引起的震荡。
此后,许多人开始对蜀汉政权产生不满,甚至有人公开上书,宣称早就看不惯诸葛亮的权力集中,认为他死后应该庆祝。
这封上书的作者名叫李邈,曾因与刘备有过矛盾差点被杀,而诸葛亮曾为他求情。李邈现在却背叛恩人,公开挑衅。刘禅对此反应极为愤怒,命人将李邈处死。
刘禅在诸葛亮在世时,并未做出过类似举动,暴怒中杀人的场面并不常见。然而,李邈的言论,极有可能成为内讧的导火索。为了稳定政局,刘禅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断,保持了蜀汉的表面稳定。
同样,刘禅对杨仪的处理则显得格外宽容。杨仪与魏延因个人恩怨激烈对立,最终杨仪以胜利者的姿态将魏延杀害,并三族抄斩。然而,杨仪以为自己得势后能接替诸葛亮的职位,却被刘禅轻松而决绝地打压。
杨仪的不满愈发加剧,最终刘禅忍无可忍,将其贬为平民,并把他流放至汉嘉郡。杨仪依旧不思悔改,最后在压力下自杀。
杨仪死后,刘禅对其妻子和女儿关怀备至,让他们回到蜀郡安度晚年。
当李邈去世后,刘禅意识到这种风波并未彻底平息,他深知,如果任由这种言论扩散,必定会对蜀汉政权构成威胁。
于是,刘禅作出了一项决定,废除了“丞相”这个官职。从此,丞相这个职务与诸葛亮紧密相连,已不再是任何人能够轻易继承的职位。
这一举措,不仅是对诸葛亮的尊重,也是对乱世中政局稳定的深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