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版图掠夺今朝荒芜,俄远东的土地为何成沉重包袱?
提及俄罗斯,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其横跨欧亚大陆的辽阔疆域。然而,你是否知道,这片土地的很大一部分,曾经属于中国,面积高达588万平方公里,足足相当于中国三分之一的版图。如今,这些昔日的“战利品”大片荒废,甚至难以实现基本的粮食自给,反而成了俄罗斯联邦沉甸甸的负担。
历史回溯:趁人之危的疯狂掠夺
19世纪中叶,中华大地正值风雨飘摇之际。1858年,英法联军兵临城下,大清帝国已是焦头烂额。就在此危难关头,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率领着两艘军舰,公然出现在黑龙江畔的瑷珲城下。
时机的选择精准得令人心惊。面对大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穆拉维约夫直言不讳:“不能通过和平方式与中国人谈判!”当夜,俄军军舰的炮火声划破夜空,赤裸裸的武力威胁之下,惊慌失措的奕山被迫签署了《瑷珲条约》。仅仅一夜之间,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土地便悄然易主。
然而,俄国的野心远不止于此。1860年,圆明园的余烬尚未散尽,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俄国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再次登门,提出的条件更加苛刻:要求恭亲王奕訢签署《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了今天举世闻名的海参崴。至此,中国彻底失去了通往日本海的陆路出海口。
随后的几十年,俄国鲸吞中国土地的步伐并未停止。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再次划走44万平方公里,1881年的《中俄伊犁条约》又蚕食了7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初,甚至连外蒙古的150万平方公里,也在俄国的武装支持下宣布独立。从1858年到1921年,俄国累计从中国手中夺取了高达58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片土地之广袤,甚至超过了整个欧洲大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此龙颜大悦,特意封赏穆拉维约夫为“阿穆尔斯基伯爵”,意即“黑龙江伯爵”。
今朝图景:广袤土地的荒凉与无奈
时光荏苒,时至今日,当年被俄国视为珍宝的土地,如今又呈现出怎样的景象?答案或许出乎意料。俄罗斯远东地区总面积高达620万平方公里,然而其人口密度却低至每平方公里仅1.18人。更令人扼腕的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实际用于农业耕种的面积竟然不足1%,这意味着高达99%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如同被遗忘的角落。
曾几何时,1990年,远东地区尚能生产130万吨谷物。然而到了2004年,这一数字骤降至26万吨,跌幅高达80%。俄罗斯总统普京上台后,虽曾倾力扶持农业,但截至2010年,远东地区的谷物产量也仅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八成水平。
更令人费解的是土地私有化带来的反响。苏联解体后,俄国政府将土地分发给私人,本意是提高生产效率。然而,现实却是一半以上的私有化土地被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获得,随后便被任其荒芜。这些土地的“主人”们,往往对如何利用土地束手无策,索性将其闲置。
讽刺的是,在这片昔日中国的土地上,如今却活跃着中国农民的身影。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以黑龙江的李德民为代表的中国农民,纷纷前往俄罗斯租种土地,他们凭借着中国传统的耕作技术,将一片片荒芜的土地重新唤醒,焕发出勃勃生机。
制度根源:为何肥沃土地变荒漠?
为何如此肥沃的土地会陷入荒芜的境地?其深层原因在于俄罗斯制度的彻底失灵。1992年,俄罗斯推行“休克疗法”,企图一蹴而就地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然而,结果却是经济的休克,而非治愈。通货膨胀率飙升至2000%,卢布形同废纸,农民们数十年的积蓄瞬间化为乌有。
更致命的是,苏联时期,农业享有巨额国家补贴,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完全依赖国家输血。一旦补贴取消,支撑农业的整个体系顷刻间土崩瓦解。那些曾经庞大的农场,在失去国家扶持后,根本无法在市场经济中独立生存,纷纷走向破产。
俄国政府试图通过土地私有化来拯救农业,然而其操作方式却显得粗糙而无知。他们发放的并非实际的土地,而是象征性的土地份额凭证,即一张写有土地份额的纸。然而,这些份额究竟对应着哪片土地,边界又在哪里,如何使用,一切都模糊不清。
法律制度的混乱更是雪上加霜。从1990年至2001年,俄罗斯颁布了近40部联邦法规、30余项总统令以及近百项政府决议,但这些法律条文相互矛盾,导致执行者无所适从。农民想要耕种,却不知道应该遵循哪条法律。
其结果便是,这个拥有世界最大国土面积的国家,竟然需要大量进口粮食。2010年前11个月,俄罗斯食品进口量增长了15.1%。小麦、大麦、黑麦尚需进口,肉类罐头、奶酪、鱼肉等也无法自给。而这些进口的粮食,许多却来自中国。中国用辛勤的劳动填饱了俄罗斯人的肚子,而那些从中国手中夺取的土地,却在日复一日地荒芜着。
历史启示:土地的价值在于创造而非占有
中国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活了14亿人口,人均耕地仅1.4亩。而俄罗斯则用170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仅养活1.4亿人口,人均耕地高达84亩,却仍需大量进口粮食,效率差距显而易见。
2018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一次政府工作会议上无奈地表示:“中国人早就建议开发这些土地,这些土地非常肥沃,不仅能为俄罗斯提供农产品,还能出口到世界。我们甚至推出了一个政策:向俄罗斯公民免费提供远东地区土地,每人1公顷,但条件是5年内不得荒废。然而,即便免费赠送,响应者寥寥。”
中国农民在俄罗斯租地耕种已经成为常态,这本可以成为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典范。中国拥有技术和经验,俄罗斯拥有土地,合作开发对双方都大有裨益。然而,一些俄罗斯政客却炒作“中国威胁论”,担心中国人“蚕食”俄罗斯的土地。殊不知,若没有中国农民的辛勤耕耘,这些土地只会继续在沉睡中荒废。
回望历史,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中俄边界时,双方尚能平等协商。而到了19世纪,俄国趁火打劫,以为抢到了无价之宝。然而,150多年过去了,这些所谓的“宝贝”非但没有带来财富,反而成为了难以摆脱的沉重包袱。
土地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能从中创造多少财富。中国选择了一条精耕细作、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俄罗斯则选择了粗放式占有的模式,结果是坐拥大片沃土,却连自给自足都难以实现。
这深刻地揭示了制度的力量。一个好的制度,能够让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变成良田;而不合适的制度,则能让肥沃的土地逐渐荒芜,沦为荒地。土地的命运,最终取决于制度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