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建立初期,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政治格局,即皇帝与士族门阀共同掌握国家大权。在这个体系中,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以及陈郡谢氏等显赫家族轮流执政,构成了当时社会权力的核心。然而,许多人认为,随着刘裕在东晋后期的崛起,这一皇帝与士族“共天下”的局面被刘裕所打破。这是如何发生的呢?接下来,笔者将分享个人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根据史书记载,刘裕的血统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的弟弟,以及楚元王刘交的后裔。然而,与另一位著名的汉室宗亲刘备类似,虽然刘裕的血缘关系颇为显赫,但他却生于社会底层,早年维生的方式非常艰苦,甚至不得不靠卖草鞋为生。可以想象,刘裕家境贫寒,常年居住在京口,靠贩卖鞋履为生,生活条件极其困顿。他年轻时的知识面狭窄,仅能识字,玩扑克牌的技能也使得他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不那么受人瞩目。
然而,刘裕逐渐在东晋最精锐的部队——北府兵中崭露头角,在镇压孙恩和卢循起义、平定桓玄之乱的过程中,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使得他在元兴三年(404年)掌握了东晋的朝政大权,开始了所谓的“刘与马,共天下”的新局面。与赵家王氏、庾家族、桓家以及谢家相比,刘裕的崛起有着显著的不同。
首先,虽然刘裕活在一个士族门阀占主导地位的东晋王朝,但他自身却并非士族出身,而是寒门出身。与琅琊王氏的王导、王敦,颍川庾氏的庾亮、庾冰,龙亢桓氏的桓温,和陈郡谢氏的谢安相比,刘裕与这些士族之间并没有完全一致的利益关系。他不仅要平衡身为寒门的利益,同时还要为崛起的寒门争取更大的权益,努力提升底层民众的地位。
其次,与前述几大家族相比,刘裕的政权基础主要是由北府兵代表的寒门和军功集团构成。虽然东晋的一些士族门阀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刘裕支持,但刘裕在政治谋略上的首要选择仍然是维护自己这股力量的利益。这种以武将为核心的统治方式,使得刘裕在实际掌权时,多了一份主动权,同时也造成了他与士族之间的矛盾。
最后,刘裕青少年时期的贫苦生活经历,或许促使他有意想要改变东晋那套由皇帝与士族门阀“共天下”的格局。刘裕心中埋藏着要称帝的野心,借助自己寒门出身和北府兵这支军功力量,刘裕在执政期间开始逐步削弱士族的势力,削减东晋皇帝的权威,意图进行彻底的变革。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因素,使得东晋的政治生态在刘裕的统治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