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韩信的原因很简单:“佐高祖定天下!”
更核心的目的是:争夺话语权!
刘邦从始至终都能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更不是“好丈夫”“好父亲”。
他在跟吕雉结婚之前跟曹氏育有一子,刘肥。
吕雉跟刘邦婚后没过几天好日子,刘邦便因私放刑徒,隐匿于芒、砀山泽之间。
吕后担惊受怕的日子开始了,要知道当时天下虽然苦秦久矣,但是谁也不敢当出头鸟,更无法知道能否取得反秦的成功,一切决定都是带有赌徒性质的孤注一掷。另外造反本身就是风险极高的行业,成功的概率极低。
吕后此时面对的问题是刘邦要躲到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是出路?
随着陈胜吴广起义,吕后看到了转机,但是前途依旧充满不确定性。
雍齿挟丰邑投降魏国的时候,不知道吕雉是在丰邑还是沛县,更不知道她当时的心情是恐惧还是侥幸。
公元前208年闰九月,刘邦踏上了西征之路。
公元前207年11月14日,刘邦入咸阳,子婴投降。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同年八月楚汉之争拉开序幕。
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攻入彭城,旋即被项羽打败,吕雉与刘太公被俘。
公元前203年九月,刘邦与项羽达成鸿沟协定,吕雉回到刘邦身边。
九月,归太公、吕后,军皆称万岁。
从刘邦西征到彭城大败吕雉被俘,再到鸿沟协议。这整整的五年时间,他们很可能长期处于生死未卜的隔绝状态。
她不明白在彭城,刘邦原本有机会把自己和刘太公安置在更加安全的地方,但他却“日置酒高会”!
当项羽准备烹煮刘太公时,刘邦扬言要分一杯羹,吕雉能够理解刘邦的苦衷,但是内心却无法接受。当她回到刘邦身边之后,本来应该是一件开心的事,但是她看到了戚夫人,看到了刘邦对戚夫人的情感,之前的疑惑,似乎找到了答案。
戚夫人,年轻貌美、能歌善舞深得宠爱,并为刘邦生下了儿子刘如意。
她或许会把刘邦不接自己的原因跟戚夫人挂钩,不要忘了她还有一个妹妹吕嬃,基于人物关系推断,难保吕嬃不会添油加醋给吕后传递一些信息,这个吕嬃可不是省油的灯。
到了后期,刘邦甚至多次说 “如意类我,盈不类我”,流露出废黜吕后之子刘盈太子之位的想法。如果刘盈真的被废,吕雉的皇后地位甚至生命也将岌岌可危,这是吕后的核心利益。
渐渐地吕后与刘邦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及晚节色衰爱弛,而戚夫人有宠,其子如意几代太子者数矣。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经过多年的磨难,吕后已经不在刘邦身上抱任何希望,她可能已经对这个男人感到失望。
她需要角色的蜕变,慢慢从刘邦的妻子转变为独立的政治生存者。
她主动参与政治,联合萧何诛杀韩信,劝刘邦杀彭越,拉拢张良等老臣稳固刘盈的太子之位。
这既是为刘邦清除隐患,也是为自己和刘盈未来掌权扫清障碍,更是巩固自己在朝堂上的威慑力!诛杀韩信是刘邦与吕雉的共同意志也符合他俩的共同利益。
她不仅要杀韩信、彭越,刘邦死后,她甚至还与审食其商量尽诛诸将!
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原因是刘邦的平民出身,以及刘盈年少。
吕后对未来缺乏安全感,这可能与那五年的动荡,质于项羽营中,生命时刻受到威胁有关。
由于前期积累下来的威慑力,并没有形成重臣欺负孤儿寡母的事情,吕后的猜忌虽属极端,但却是保命的万全之策。
诛杀诸将的计划最终并没有实施,她同样受限于实际政治力量的平衡。
由于刘盈的性格,吕后不得不参与到政事中,这就导致刘盈更加自暴自弃,肆意摧残自己年轻的肉体。
刘盈不理解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这么狠毒,吕后也无法理解刘盈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她更无法向他解释清楚政治的残酷。
后期,周勃、陈平、刘章诛灭吕氏外戚的过程中,吕禄自解上将印并交出军权,结果吕氏一族不论男女老幼尽皆屠戮,惠帝的儿子也全部被杀,甚至牵连到樊哙一族,这一事件深刻的告诉我们,当你放下屠刀的时候,有人会送你上西天!
惠帝如果有在天之灵,会不会为自己的仁慈感到脸红?
惠帝子嗣断绝!
吕后比谁都清楚政治的残酷,所以她会清除一切可能存在的威胁!
可是她改变不了历史的走向。
即便吕后残酷,但是她对天下百姓却没有过多骚扰,太史公在《吕太后本纪》中写道:
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这或许是太史公对吕后最高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