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6年,越王无疆打算模仿其他国家征讨中原,于是派兵北上攻打齐国。那时,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在位,他得知越国即将出兵的消息后,派遣使者向越王建议,劝他西征楚国。齐国的使者声称,楚国的兵力正忙于征战,国内空虚,是一个很好的进攻目标。越王无疆听信了齐国使者的谎言,决定改变原计划,转而向楚国发动进攻。
然而,楚国早已决定要消灭越国,早在这之前便已有了相应的军事布局。在此背景下,楚国的主力军迅速出击,击败了越军,最终杀死了越王无疆。楚国的胜利不仅使其逐渐消灭了越国,还占领了吴越之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这为楚国的实力巅峰奠定了基础。看似无往不利的楚国为何能够轻松消灭越国,而齐国消灭宋国却激起了五国联合攻齐的反应呢?
一、五国伐齐与齐国消灭宋国的背景
“济西之战”是五国伐齐的标志性事件。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84年,燕国名将乐毅指挥的联军,包括燕、秦、赵、韩、魏五国的力量,向齐国发起了猛烈攻势。据《史记》与《战国策》记载,齐闵王骄傲自负,没有意识到燕国会联合其他国家进攻。直到联军攻入齐国,齐国才仓促调兵应战,但为时已晚。齐国军队战斗力低下,甚至用挖祖坟、威胁家属的手段逼迫将士奋战,导致士气低迷,最终一败涂地,损失惨重。
五国伐齐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齐国吞并了邻近的宋国,极大地震动了周边的其他诸侯国。为了阻止齐国的进一步扩张,燕国和秦国强烈推动,韩国、魏国、赵国也纷纷加入进攻队列。这样,五国联手,齐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战后齐国元气大伤,基本丧失了恢复的能力。与之相比,楚国虽然在战国时期消灭了越国,但其他诸侯国并未联合起来对抗楚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
二、宋国的战略地位与齐国的扩张
宋国地处中原,控制着今河南、山东一带,是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宋国不仅交通便利、商业繁荣,而且其多个城市如商丘、相城、陶邑、彭城等,早已发展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根据《史记·货殖列传》中的记载,宋国的城市睢阳、陶邑、彭城等,是当时极为繁荣的城市,分别位于战略要地,且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可以说,宋国在战国时期的经济地位极为重要。
当齐国吞并宋国后,迅速增强了自身的综合实力,原本依靠山海鱼盐之利、临淄等商业中心的优势,消灭了宋国后,进一步掌控了中原的经济命脉。齐国本身的经济已经超过了战国其他六国,如果齐国继续强大下去,甚至有可能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因此,五国伐齐的根本原因,便在于齐国的扩张威胁到周围国家的利益,尤其是韩、赵、魏等国感到了强烈的压力。
三、越国的地理与战略价值
相较之下,越国的情况有所不同。越国位于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地理上虽说涵盖了较大面积,但该地区在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远不如中原的宋国。春秋战国时期,这片江浙地区不仅人口稀少,也没有像中原那样繁荣的商业城市。虽然越国吞并吴国后疆域广阔,但其战略意义远不及宋国。
越国的主要敌人是楚国,地理上接壤的齐国虽然被影响,但并没有直接的威胁。而宋国则处于中原腹地,齐国吞并后,对韩、赵、魏等国的威胁显而易见。因此,齐国消灭宋国直接激起了周边国家的反感与恐惧,尤其是秦国,担心齐国的扩张威胁到其一统中原的计划。而越国被楚国消灭后,虽然齐国感到不满,但楚国的强大并没有引发周围诸侯国的集体反应。
总之,齐国消灭宋国与楚国消灭越国的不同反响,根本上在于两者的地理位置与战略价值的差异。宋国位于中原,是战国时期极为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而越国则位于较为偏远的江浙地区,尽管疆域广阔,但战略意义远不如宋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齐国在消灭宋国后遭遇五国联合进攻,而楚国在消灭越国后却没有面临类似的联合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