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军队成功攻占了伊犁,并俘获了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就在清军取得胜利之际,准噶尔部的领袖阿睦尔撒纳趁机发起了叛乱。然而,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清军终于在1757年平定了这场叛乱。随着准噶尔部局势的稳定,清朝释放了此前被准噶尔扣押的南疆伊斯兰教领袖大和小和卓,并派遣他们前往天山南路的各个城市进行招抚。虽然大、小和卓本应协助清朝稳定局势,但在阿睦尔撒纳叛乱的混乱时刻,他们暗中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等重要地区。到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和卓霍集占在一场刺杀清军副都统阿敏道的事件后,自立为王,正式开始了与清朝的对抗。
在1758年,乾隆皇帝决定亲自出征,命令大军征讨大小和卓的叛乱势力。清军在库车、叶尔羌、和阗等地与叛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终于在战败后选择西逃,他们通过葱岭进入巴达克山(如今位于阿富汗东北部),最终在巴达克山的首领素勒坦沙的手中被擒获并处决。至此,西域地区的天山南北再次回归中原正统王朝的统治。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便将这一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但自唐代中期起,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一度中断,长达近千年之久。
西域,作为汉唐时期的旧疆土,对于清朝皇室而言,虽然是新近获得的领土,但乾隆皇帝依旧高度重视这一地区的归属,并亲自将其命名为“新疆”,确立了中国对新疆的主权。通过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以及镇压大小和卓的反叛,乾隆成功捍卫了新疆的领土完整,也为该地区的百年稳定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时光流逝,直到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在英俄两大帝国的支持下开始入侵新疆,清朝对新疆的统治面临了新的挑战。此时,已经年过七十的老将左宗棠毅然出征,并最终成功捍卫了中国近六分之一的国土。乾隆皇帝为新疆主权立下的基石与左宗棠在1876年重新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往往被人们拿来做对比。
如果我们仔细对比这两者的行动,不难发现:清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花费了超过七十年的时间才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而左宗棠则在1876年4月出兵,至1878年1月成功收复和田,整个军事行动仅历时一年半。虽然左宗棠在极短的时间内成功收复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但伊犁依然被沙俄占领,直到1882年,清政府通过《伊犁条约》才得以从沙俄手中收回这片重要的土地。尽管左宗棠的军事行动在时间上短暂,但如果将外交、后勤准备等因素考虑在内,实际上这一过程持续了长达17年。
然而,将左宗棠的快速行动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平定准噶尔部的漫长过程做简单对比,未免过于片面。尽管左宗棠的实际军事行动仅有一年半,但在此之前,他为了收复新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在后勤保障、军事训练、以及与外界的外交布局等方面,展现了他高度的战略眼光。而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对抗也并非始终处于战斗状态,期间有多次休战期,双方在战斗的间歇期里也需要时间进行兵员补充与物资调动。因此,三代皇帝花费的七十多年时间,实际上不仅仅是战斗的时间,还包括了战争间隙的准备与恢复。
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左宗棠的行动应当被视为17年,而非仅仅一年半。即便如此,若将左宗棠与清朝三代的漫长斗争进行对比,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平定准噶尔部的过程是多么艰难且充满曲折。
那么,为什么清朝平定准噶尔部需要长达七十多年呢?这主要是因为准噶尔汗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了后来入侵新疆的阿古柏。阿古柏原本只是浩罕汗国灭亡后的流亡者,刚进入新疆时,身边的随从仅有不到五十人。正常情况下,这样的势力并不足以构成威胁。然而,由于清朝当时正面临内忧外患,阿古柏得到了英、俄两大帝国的支持,迅速扩张,最终占领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英俄支持阿古柏,不过是想通过这一动乱从中谋取利益,但他们并未亲自出兵帮助阿古柏。
与之相比,准噶尔汗国曾是西域的强大帝国,最盛时期统一了整个新疆,并且其势力一度横扫中亚,甚至扩展至外蒙古与西藏。准噶尔汗国的军力、人口以及经济发展远远超过了阿古柏的流亡军队。全盛时,准噶尔汗国的领土包括今天的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西伯利亚南部及中亚的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地。其人口曾达到五百万,军队人数也多达三十万。准噶尔在军事上具有极大的优势,曾聘请瑞典军官雷纳特为其制造火炮,并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先进的装备,准噶尔汗国曾被列为世界上最强的战争帝国之一。
面对这样一个强敌,清朝花费了超过七十年的时间才彻底平定准噶尔汗国的叛乱,完全可以理解。相比之下,阿古柏的军队不过是一群流亡者,虽然得到了外力支持,但其军事能力远不及准噶尔汗国。因此,尽管阿古柏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注定失败。
左宗棠的胜利并非轻而易举。在出征前,他深知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因此提前为七万大军的粮草开支、物资供给等问题做了精密的规划,并通过与俄罗斯商人的合作,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些准备为他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