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食作为最基本的生活资源,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兴衰。因此,主粮的演变历程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汉唐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农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黄河流域的主粮从以粟为主向以小麦为主转变的关键时期。
回溯到新石器时代,郑州地区就已开始种植粟、黍、稻、麦、豆等多种粮食作物。然而,粟在当时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而小麦并未成为先民的主粮。直到今天,郑州地区依然种植粟、黍、稻、麦、豆等作物,但其主粮已逐渐转变为以小麦为主。汉唐时期正是郑州地区主粮从粟转变为小麦的关键时期。
1. 史前时期以粟为主的粮食特征
郑州地区史前时期粮食作物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和末期。考古资料显示,郑州地区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于距今约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裴李岗文化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中,有可能用于翻土的石铲、石锄、石斧,以及收割和加工粮食作物的石镰、石刀、石杵等。研究表明,这一时期农业工具的比例高达61%,大大超过了采集、狩猎工具的比例,表明郑州先民已经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粮食作物方面,粟无疑是裴李岗时期郑州先民的主粮。粟与黍的栽培、传播、食用方式相似,且都属于狗尾草属。1978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些炭化的谷物,研究者推测这些炭化谷物很可能是传统的旱作作物——粟。从当时的出土资料来看,郑州地区已开始种植粟、黍、稻等作物,但粟依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郑州先民继续种植这些作物,并且粟仍然是最重要的主粮。尽管大豆和小麦的种植在这一时期有所出现,但它们仍然处于次要地位。
2. 夏商周时期主粮的变化
进入夏商周时期,郑州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粮食作物种类延续了前期的品种,但主粮依然是以粟为主。尽管如此,小麦在这一时期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根据《夏小正》的记载,夏代在种植黍等作物方面已有明确的规定,这一记载虽然有争议,但可见当时对黍的栽培已经有一定的重视。文献资料表明,尽管夏商周时期以粟为主,但小麦逐渐开始在部分地区成为民众的主粮。
3. 汉唐时期的粟与麦
汉唐时期,郑州地区延续了前代的农业传统,继续种植粟、黍、麦、豆等作物。然而,这一时期主粮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粟和麦逐渐成为主粮作物。两汉时期,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水平逐步提高,《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等农书记录了当时的农业状况,显示出粟和麦在粮食作物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在西汉时期,随着冬小麦的推广,郑州地区的小麦种植得到了大力发展。
到了唐代中后期,小麦逐渐摆脱了“粗糙食物”的标签,开始受到上层社会的接纳。小麦的地位在社会中不断提升,成为与粟并肩的重要主粮。与此同时,面食的普及与发展也极大促进了小麦地位的提升。通过改善粮食加工工具,小麦逐渐从一种简单的粗糙食物转变为人们喜爱的主食。
4. 粮食加工工具的进步与面食的普及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郑州地区的粮食加工工具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早在新石器时代,郑州地区就已经使用杵臼、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加工粮食。两汉时期,随着碓的发明,粮食加工的效率大大提高。到了东汉,水碓和畜碓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粮食加工的效率。与此同时,面食逐渐成为人们饮食的一部分,饼食品种不断增加,从胡饼、蒸饼到汤饼、髓饼,各种面食成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耕作技术与水利灌溉技术的进步
小麦对水分的需求较高,因此郑州地区的农业发展离不开高效的耕作和水利技术。汉唐时期,防旱保墒的耕作技术不断成熟,形成了包括耕、耙、耢等多项技术,为小麦种植提供了保障。同时,郑州地区丰富的水利资源和灌溉技术的进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小麦的种植。
总之,汉唐时期郑州地区粮食作物的发展经历了从以粟为主到以麦为主的转变。这一过程中,粮食加工技术、耕作技术以及水利灌溉技术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麦从一种较为粗糙的食物,逐渐发展为主流粮食,成为郑州及黄河流域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