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指高位人物去世后,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所赋予的评价,用以褒扬或贬低该人物的文字。在《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安民大虑曰定;嗣成武功曰定;义安中外曰定;镇静守度曰定”,这表明“定侯”是一种美誉,意味着该人物具有卓越的德行和威望。在三国时期,有四位关键人物在去世后均被追谥为“定侯”,其中就包括张绣。 一、张绣 张绣(生卒年不详—207年),原籍武威郡祖厉(今甘肃省靖远县),是著名的骠骑将军张济的从子。张绣身世显赫,出身凉州豪族,是当地名门望族的代表人物。他与段煨、贾诩、以及曹魏明元皇后郭氏同为家乡的知名人物。东汉末年,张绣随叔父张济参加对外征伐,然而在攻打荆州时,张济不幸阵亡。张济死后,张绣继承了他的军队,选择与刘表结盟,并在宛城一带割据一方。
公元197年,张绣决定归降曹操,然而由于不满曹操的一些言行,他在短时间内突然反叛,突袭曹操,并与刘表再次结盟。但在官渡之战即将爆发前,张绣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重新归附曹操,参战官渡之战,并因此获得了“破羌将军”的官职,封号宣威侯。随后,他参与了征讨南皮的战役,并成功击败了袁谭,后来还通过联姻与曹操建立了更加稳固的关系。最终,张绣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在北征乌桓的途中因病去世,享年年约四十岁,曹操追赠他“定侯”谥号,以表彰其忠诚与贡献。 二、杜袭 杜袭(生卒年不详),字子绪,原籍颍川郡定陵县(今河南省襄城县)。他是东汉末年颍川地区“四大名士”之一,祖父杜根曾任济阴太守。建安初年,曹操迎奉汉献帝后,杜袭选择投奔曹操,担任了西鄂县令、议郎、丞相军咨祭酒、魏王侍中等职务。随着曹操去世,杜袭在曹丕建立魏国后,出任了督军粮御史、尚书等重要职务,并被封为武平亭侯。 在魏明帝时期,杜袭成为大将军曹真和司马懿的军事顾问,协助他们抵御蜀汉的进攻。由于其谋略出色,他获得了太中大夫的官职,并封为平阳乡侯。杜袭最终因病去世,曹魏政府追赠他少府一职,并给他谥号“定侯”,表彰其忠诚与贡献。 三、董昭 董昭(156年-236年7月4日),字公仁,原籍济阴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董昭年轻时,以孝廉之名被举荐,早年便担任袁绍军中的参军,因屡立战功而声名显赫。然而,由于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不离开袁绍,转投张杨。在张杨随汉献帝迁徙至许昌时,董昭随行,并被任命为议郎。此后,他又投奔曹操,并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 在建安时期,董昭先后担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等职务,为曹操的政权稳固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深受曹操的器重,多项重大的政策策划都出自董昭之手。公元220年,曹丕继位后,董昭出任了将作大匠,后又升任大鸿胪。曹丕称帝后,董昭继续升职,担任了侍中、太常、光禄大夫、太仆等职务,身居高位。魏明帝曹叡即位后,董昭转任卫尉,太和六年(232年)他被晋升为司徒,几乎达到了封疆大吏的极致。董昭于236年7月4日去世,享年八十一岁,曹魏政府授予他“定侯”的谥号,以表彰其对国家的忠诚与贡献。 四、张承 张承(生卒年不详)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官员和军事人物,曾担任过多项重要职务。有关他的详细事迹,目前史书上并未有过多记载,但可以确认的是,他在魏国的政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且在他去世后,获得了追赠的“定侯”谥号。这一谥号象征着他为国家作出的贡献,以及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杰出表现。张承的去世时间与具体事迹虽难以追溯,但从他获得“定侯”谥号来看,显然是被后人视为一位有着崇高声誉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