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侯度遗址和永乐宫闪耀省文博会
迪丽瓦拉
2025-09-30 16:04:17
0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运城新闻网)

以“山西文化地标”的名义向世界递出“运城名片”——

西侯度遗址和永乐宫闪耀省文博会

运城晚报讯(记者 荆毅萍)8月21日,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山西文化地标发布”活动举行,我市两大重量级文化地标——西侯度遗址与永乐宫同步亮相,通过《中国日报》“发现山西”特刊及《开箱中国:在山西,抬眼看见千年》微视频,跨越山海向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递出“运城名片”,让世界透过文化载体,触摸运城的历史厚度与文明温度。

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见证,运城西侯度遗址此次与太原晋祠、大同云冈石窟等山西重点文化地标同框登上《中国日报》特刊。特刊以图文并茂的“沉浸式打卡”形式,向全球读者展现了西侯度遗址作为中国最早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独特价值,清晰传递出这里距今约243万年的人类用火痕迹、古生物化石等核心文化内涵,让世界直观感受运城作为“人类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厚重底蕴。

而在同步发布的微视频《开箱中国:在山西,抬眼看见千年》中,运城永乐宫凭借其极具代表性的元代建筑斗拱“出圈”。视频以斗拱模型为切入点,将永乐宫的元代斗拱与唐代忻州佛光寺、宋代太原晋祠等不同时期的山西古建斗拱串联,绘制出震撼的“山西斗拱地图”。镜头下,永乐宫斗拱的精巧榫卯结构,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巅峰技艺,更与其他时期的斗拱形成时空对话,让全球观众透过这一细节,读懂运城乃至山西古建背后的工匠精神与文明传承。

从西侯度遗址的“远古文明印记”到永乐宫的“元代建筑瑰宝”,此次运城两大文化地标亮相山西文博会,既是山西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更让世界通过运城这一窗口,深入感知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延续性与多样性,为文明交流互鉴注入“运城力量”。

部分图片来源:山西综合广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世... 三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横跨长江的中上游,从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到湖北南津关,涵...
麦积山石窟1600年前的东方微... 1953年8月1日的麦积山,细雨初霁。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勘察团的脚步在麦积山石窟栈道上吱呀作响,西崖...
原创 汉...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杜如晦:他位列文学馆十八学士之... 唐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追随他一同打天下的多位功臣,便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
原创 唐... 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二月,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踏上了前往北京参加礼部主办的会试的旅程。...
原创 岳... 岳飞,北宋时期杰出的抗金名将,他的一生充满波折与传奇色彩。他不仅以卓越的军事才华和坚定的家国情怀为后...
原创 曾... 对于熟悉战国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虽然在战国七雄这一场大型吃鸡比赛中,是秦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实际...
南海音乐学院“寻声琼崖”海南红... 2025年6月,南海音乐学院“寻声琼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以海南“23年红旗不倒”的琼崖革命...
走出“扁鹊困境”,推动源头防控 (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文王问扁鹊:“你家兄弟三人,谁的医术...
原创 他... 前言: 129师,这支具有历史意义的部队,因其由刘伯承和邓小平领导,往往被称为“刘邓大军”。然而...
韩先楚成名背后,有一位默默无闻... 奇袭威远堡是韩先楚的成名之战。在韩先楚成名的背后,有一位大贵人,在身后默默无闻地支持他。此人是谁?他...
原创 真... 在前文《历史上的“东吴四大都督”之首的周瑜究竟是不是“都督”?》中,我提到“东吴四大都督”的说法实际...
原创 萧... 古代丞相与谋士的历史中,萧何的名字不可不提。作为刘邦的得力助手,萧何不仅在刘邦建立汉朝过程中立下赫赫...
原创 清... 历史沿革的讨论中,金人和女真族之间的渊源是不可忽视的。二者不仅同属于一个民族,创造的国号也是金,这一...
原创 成... 在13世纪的广袤蒙古高原上,一个辉煌的帝国如曙光初现,奠基人正是那位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征服者——成吉...
二战后期日本哪一位天皇承认低估... 裕仁,谥号昭和天皇,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1989年在位),今明仁天皇的父亲。在他执政的前半...
原创 明...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打算修建一座新城,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找到了刘伯温商议该如何规划这座城市的城墙...
福州市财政局组织观看电影《南京...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全局党员干部历史责任感,...
原创 李... 李渊是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尽管他是唐朝的奠基者,但由于夹在隋炀帝杨广和其儿子唐太宗李世民之间,他的历...
原创 美... 前言 就在1991年那个飘雪的冬夜,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走出克里姆林宫时,美国人以为共产主义的丧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