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袭威远堡是韩先楚的成名之战。在韩先楚成名的背后,有一位大贵人,在身后默默无闻地支持他。此人是谁?他就是第三纵队的老政委罗舜初。
很多将领进入东北,是带着队伍去的,比如黄克诚,他带着第三师35000人,那是东北野战军的重要原始股之一。韩先楚则不然,他进入东北,几乎没有带一兵一卒。
这就注定了韩先楚的军旅不顺。他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第四纵队副司令员。直到1947年9月,马上要战略反攻了,韩先楚才调任第三纵队司令员。
刚上任就面临一场大战。对手是敌116师。怎么打?召开军事会议,政委罗舜初认为,先打西丰之敌,然后逐步扩大战果,稳扎稳打。话音刚落,许多人表示支持。
第三纵队大部分干部,都是罗舜初从山东带过来的,是他的老部下。韩先楚虽然是纵队司令,却是个空降干部,是一个新人,很多人甚至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大家。
在这种情况下,韩先楚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放弃西丰,千里奔袭威远堡,直接端掉敌人的师部,然后分割包围,力争全歼敌116师。
这个想法很大胆。韩先楚发言完毕,只有极少人支持他,大部分表示沉默。沉默就是不赞同。很明显,罗舜初的方案,占多数。韩先楚的方案,占少数。
如果罗舜初采用民主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那么韩先楚的方案肯定要被毙掉。罗舜初完全可以这样做,他是纵队政委,有这个权力,韩先楚也没有办法。
非常可贵的是,罗舜初没有这样做,他没有“倚老卖老”,没有“以多欺少”。他的方案是稳妥,可是无法大量歼灭敌人。韩先楚的方案很冒险,可是万一成功了呢,一下就可以吃掉敌人一个师。
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地消灭敌人。罗舜初提出,将两个方案同时上报给上级,让上级来裁决。上级批准哪个方案,就按哪个方案来执行。
罗舜初是一个好政委,是共产党的一个好干部。所有的干部都应该向罗舜初学习。永远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应该过多地考虑个人得失。
罗舜初有文化,很快写好了电报,发给上级。韩先楚没文化,磨蹭了半天,才把电报写好。拿给发报员,发报员看那电报,字写得歪歪扭扭,还有几个错别字,但意思基本表达清楚了。
发报员改了错别字,韩先楚就坐在他身边,一直等他发完电报才离开。第二天,上级的指示到了,非常简单明确:按先楚的方案实施战斗。
韩先楚看到电报,并没有得意,而是觉得责任重大,压力山大。罗舜初也没有不高兴,没有觉得自己丢了面子,而是高风亮节地说,既然上级择善而从,就按韩司令的方案准备战斗。他要求全纵队坚决服从韩司令的指挥。
战斗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第三纵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只用了28个小时,就全歼敌116师,把敌师长也给俘虏了。敌师长做梦都没有想到,三纵会直奔威远堡。
战后总结大会,罗舜初由衷地称赞韩司令打仗有一套,不拘一格,出奇制胜,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韩先楚则谦虚地说,政委的打法也有道理,我的打法确实很冒险,仗一开打,我这颗心就一直吊在嗓子眼上啊,没有大家的努力,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韩先楚能打胜仗,罗舜初没有嫉妒他的军事才能,而是全力支持他。纵队后方爆发传染病,韩先楚的孩子和罗舜初的孩子都被感染了,药物十分有限。
罗舜初命令先救韩司令的孩子,不能让韩司令有后顾之忧。结果韩先楚的孩子保住了,而罗舜初的孩子却不幸夭折。韩先楚很幸运,他遇到了一位好政委,一位大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