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国歌由二十八个字组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短的国歌之一。很多人在聆听时感觉它庄重而肃穆,却很少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等到把歌词翻译成中文,才会明白这首歌究竟在讲什么、在向谁致敬。
十九世纪中叶,日本仍然实行闭关自守的幕府体制,社会各阶层的改革呼声日渐高涨,尤其是在已经显露出资本主义气息的商人群体中,改革的声音更为强烈。1854年,日本与美国产生了一连串不平等条约,外部压力叠加内部矛盾,民众对幕府的不满不断积聚,反对力量逐渐崛起。
1863年,倒幕的运动势头越来越猛,越来越多的人举起正义的旗帜站出来。到了1867年,明治天皇正式继位,他综合国力、推动改革,将国家带入一个新的阶段,史称“明治维新”。维新带来了现代化的起步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逐步走出封建体制的阴影,开始与西方国家重新谈判,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国力与国际地位因此得到显著提升,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尽管此时日本的国力日益强盛,但他们却没有正式的国歌。传说中,一位英国人得知这一情况,主动给日本统治者写信,提出为日本创作一首国歌的设想。两方的商谈经过如何,尚无详细公开的记载,但最终日本的确与英国人达成了共识,由这位英国人参与创作并呈献了一首适合作为国歌的作品。
这位英国人名叫约翰·威廉·芬顿,他并非带着私心,而是怀着真诚的探索精神去了解日本的文化。他广泛检阅了日本的古籍、手抄本与文献,细致研究日本的历史、神道与皇室传统,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与礼仪,力求把日本的精神精髓融入一首歌词与旋律之中。经过深入的考察与创作,他诞生了《君之代》这首歌。后来日本人觉得这首歌的气质还略显单薄,于是在1876年对旋律进行了重新调整,形成了如今公众所熟悉的版本。
这首歌只有二十八个字,作为英文、日文与汉语之间的桥梁,它的中文翻译大体是这样:“我皇御统传千代,一直传到八千代,直到小石变成巨岩,直到巨岩上长出青苔。”这句简短的意象承载了对皇统绵延和岁月久远的祈愿。除了直译成白话文之外,学者们还尝试把它改写成文言文,以呈现更古雅的韵致。
不过,这首国歌在日本人眼中,与我们常见的国歌形象有着明显差异。它让人联想到东方教主笔下的“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气势,因而被解读为对皇权与国家统治的象征。尽管天皇自古便被视为国家象征,血脉的连续性也使这种庄严情感更显复杂,但这恰恰也是日本国歌所体现的历史与文化复杂性的缩影。
对这首歌究竟更接近雅乐还是哀乐,官方并未给出明确定论。一般而言,国歌往往可分为战歌与颂歌两大流派,而日本的这首更偏向于颂扬天皇、表达国家庄严的雅致之气,与某些国家的激昂、振奋之声有较大不同。如今全球文化日益多元,尽管各国风格迥异、审美各异,但对其庄重而肃穆的国歌,我们仍应以理解与尊重的态度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