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英年早逝?历史上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志向远大却早早离世的才俊。有人提到郑年早逝、法正却活到45岁这一类对比;但真正要讨论的,是40岁以下的天才人物,年龄跨度从13岁到40岁以下。下面这四位,就是在如此年纪就已显露出改变历史轨迹潜力的少年才俊。如果把他们的命运置于更长的历史树上观察,至少有三人若不早夭,完全有机会通过各自的才智推动史书走向另一条路线。这四人中,至少有3位比特币可以改变历史进程。
曹冲,曹操与桓夫人之子,自幼聪慧仁慈,性情稳重,已在少年时期就以独特的见识和处事风格在宫廷中脱颖而出。传说中他“唤象”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当时吴国交趾的南亚象群被带到京城周遭,曹冲以其超常的理解力和同情心,令群臣惊叹不已,曹操也多次在朝堂之上称赞这位少年的才华,甚至萌生让他承担国事的念头。只是天有不测,当曹冲十三岁时病情骤然恶化,曹操亲自祈祷求神保佑,宫中灯火通明,众人屏息等待奇迹。若不是命运突然变卦,或许他会在更长的岁月里见证并推动历史的改变;但现实给出的仍是一段凄美的离别。
周不济,刘表、刘宪的侄子,天资卓越,才华横溢。他十七岁时已完成四部文学作品,文笔清新、思想深邃,显示出比同代少年更强的文化造诣。周布衣抵达许都后,与曹冲相交甚笃,二人彼此切磋,仿佛两颗新星在同一夜空中并肩闪耀。曹操对他们二人都极为偏爱,然而曹冲去世后,曹操对周布衣的看法却因常忆及曹冲而变得脆弱而痛苦,甚至产生对周布衣下手的念头。曹丕虽以理劝之,但曹操仍旧不改狠辣之心,最终下令对周布衣实施刺杀。此事在朝野间引发轩然大波,留下了无尽的悲怆与历史的暗涌。
孙策,孙坚之长子,孙权的哥哥。孙坚早逝后,为了继承父业的重任,他被袁术诬陷,陷入政治与军事的双重困境。公元195年,孙策获袁术许可,东渡长江,带兵横江,先后攻打范能、于迷,在党里口对张郃展开激烈交锋。孙策来到曲阿,将此地作为根据地,与扬州刺史刘繇展开决战,连战连胜,最终击败刘繇,迅速确立江东的统治基础。无人怀疑他在东汉末年的崛起速度之快,尽管身边有周瑜与太史慈这两位挚友并肩,他仍以坚韧与果断建立一支强大的军政团队。他没有投机取巧的路子,而是用实际战绩和统帅才能,一步步把江东方向推向更广阔的未来。只是命运之轮在他准备北伐扩展疆域之际,仍然以意外收场——丹徒猎行时被暗杀者所伤,不久后英年早逝,留下无尽的遗憾与无数未竟的理想。
郭嘉,才名与谋略并重的曹魏初年重要智囊。有人会问,他是否真的是曹魏第一人?答案并非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荀彧、荀攸、贾诩等人也各有千秋,但郭嘉对曹操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曹操本就擅长布阵与统帅,而让整支军政体系在一个人之下高度协调、听从其建议,是极其罕见的信任与默契。多年征战中,郭嘉始终贴身相随,随时洞察形势、补充不足、机动应变,成为曹操战场与政事中的智力核心。郭嘉的谋略在关键的军事与政治抉择上几乎从不失算,曹操对他寄予厚望,甚至设想待平定天下后,将治理天下的大业交托给郭嘉来执行。这种信任与期待,凸显了郭嘉在曹魏初期建立格局中的不可替代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