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20日,这一天对罗青长来说,永远铭刻在心,那是他最后一次与周总理见面。在那时,周总理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病情极其严重,尽管医生们竭尽全力维持着他微弱的生命体征,但所有人都知道,告别的时刻已经迫在眉睫。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总理依旧心系国家、心系人民,他有许多未了的心愿,尤其是对一些人的关怀和对历史的反思。此时,他找来了罗青长,准备交代一些重要的后事和遗愿。
罗青长对那一天的情景记忆犹新。由于周总理的病情愈发严重,想要见他并非易事。罗青长事先拨打了好几通电话,经过层层审批后才得以确认前往医院见面。他匆忙赶到医院,心中急切,恨不得立刻见到周总理。然而,医生却面带忧虑,告知他周总理再次陷入深度昏迷,此刻恐怕无法见面了。
心急如焚的罗青长,只能在外面焦虑地等待。他与医生谈了一些周总理的病情,医生的每一句话都让他感到无比沉重。过去的一个月,周总理反复昏迷,几乎无法进食,只能靠营养液维持生命,神志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病痛带给他极大的折磨。这些消息让罗青长心如刀绞,他知道周总理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未来,才不顾自身健康,一直拼尽全力。
不久后,周总理终于醒了过来。他的身体虚弱到几乎皮包骨,看到周总理这副模样,罗青长的眼眶不禁红了。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克制内心的悲伤,急切地问道:“总理,您有何指示?”
周总理艰难地开口,声音虚弱而沙哑:“你是中央调查部部长,关于国民党的一些人,我相信你一定知道他们为革命做出的贡献。” 罗青长连忙点头,表示理解。
周总理接着说道:“虽然这些人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但他们的功劳不能被遗忘。即便他们一生做的贡献不多,但也有一两件事对革命有所裨益。你要记住,尤其是那两位姓张的朋友。”话音未落,周总理又陷入昏迷。
医生和护士赶紧进入病房,紧急检查周总理的状况。罗青长感到自己不忍再打扰,总理需要休息,便悄悄离开了医院。
在回程的车上,罗青长心中不断回想着周总理临终时所说的这番话。他深知,台湾的那两位姓张的朋友,不能被忘记,特别是因为这是周总理在临终时交给他的最后使命。
那么,这两位姓张的朋友究竟是谁,为什么周总理在生命的尽头依旧挂念他们?
第一个姓张的朋友,便是少帅张学良。两人的友谊始于1936年,这一年是张学良人生中最为迷茫的时刻。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名义上成为蒋介石的部下,但很快他便意识到蒋介石根本不理解东北军的困境与心情,蒋介石不过是追求权力的人,对抗日的热情远远不及东北军。蒋的冷漠让张学良对他心生失望。
此时,张学良得知红军的一些政策,心中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动摇,认为如果条件允许,他可能与红军展开合作。于是,张学良秘密与周总理会面,这一会面让他感到十分震惊,二人一见如故,彼此都感到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周总理广博的学识与深邃的革命理想让张学良深深折服。
不久之后,张学良与杨虎城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虽然成功软禁了蒋介石,但却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在这关键时刻,张学良向周总理求助,周总理果断前往西安,尽管此举充满风险,却展现了周总理过人的政治智慧。
在周总理的调停下,西安事变成功平息,蒋介石同意共同抗日,局势得以稳定。周总理也给了张学良最大的支持,保证了他和抗日的道路。然而,尽管周总理劝阻,张学良仍坚持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这一决定为他带来了终身的悲剧。蒋介石返回南京后,立刻将张学良拘禁,并最终以叛国罪判刑。张学良失去了自由,而西安事变的巨大牺牲,也让周总理感到深深的遗憾。
另一位姓张的朋友,则是张镇将军。他与周总理的结识始于1924年,当时张镇是黄埔军校的工作人员,周总理担任政治部主任,二人在这段时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周总理欣赏张镇的才干,并且推荐他赴苏联留学,希望他成为共产党员。然而,张镇在苏联的经历并不顺利,最终与斯大林政府发生冲突,被驱逐出境,回国后他投入了国民党的怀抱,得到了蒋介石的提拔。
尽管张镇效力于国民党,但他心中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原则,并且在许多关键时刻,为共产党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最著名的便是在重庆谈判期间,张镇暗中保护毛主席,确保他在国民党眼皮底下的安全。此举让他背上了沉重的骂名,甚至有国民党人指责他与地下党有联系,但张镇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力求在大是大非中站稳立场。
不过,尽管张镇为保护毛主席付出了巨大努力,最终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直到1950年他因病去世,这一消息一直没有传出台湾。周总理直到临终,仍然以为张镇仍健在,期盼着他有朝一日能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两位姓张的朋友的结局,都充满了遗憾与未竟的使命。或许,唯有两岸最终实现统一,才能真正弥补周总理心中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