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吕布,银马超。”这句话在许多文章中频繁出现,也有许多人坚信它的含义。至于这句话的来源,以及它指代的“三国”究竟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却没有明确的解释。虽然无法追溯其起源,但它仍然被广泛引用,甚至被不少历史爱好者奉为真理。
若仔细研究《三国志》和《后汉书》,便不难发现马超的历史并非如某些传言所说那般英勇。在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马超与韩遂等人联合反叛曹操,并于同年九月败北。此战后,马超的父亲马腾、弟弟马休等人相继被曹操杀害,三族同灭。马超的行为在反叛前已露端倪,他曾对韩遂说道:“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这句话听来令人毛骨悚然,表面上似乎是义薄云天,实际上却充满了冷酷的心机。
即便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观察,马超的形象也并不光彩。演义中,马超如同梁山中的李逵,性格暴烈,做事极端。他在历城屠城一幕尤为血腥,“超从城南门边杀起,尽洗城中百姓。”此情此景,犹如李逵屠扈家庄时的狠辣,毫无怜悯之心。演义中的马超,满身血腥,甚至连老母亲都未能逃过屠刀:“母全无惧色,指马超而大骂。超大怒,自取剑斩之。”
历史学者毛宗岗对马超的评价一向较为宽容,但连他在此段情节上也难掩心中的不忍:“百姓何辜,所谓怒于室而作色于市者也。”这句话出自《左传》和《战国策》,意指在家受辱,却无能为力,于是把怒火迁怒于无辜之人。
当然,演义中的种种描写往往具有较强的艺术加工性。我们今天更应依托史料,以更为客观的视角看待马超的所作所为。历史中,马超的行为既有令人心寒的冷酷,又充满了令人怀疑的虚弱。三件史实足以证明他并非如某些人所传的那般英勇无畏。马超一度决定投靠韩遂,放弃父亲马腾,令人感到不齿。此外,他残酷地屠杀无辜老弱妇孺,足见其冷血无情。
史料中不仅揭示了马超的叛逆,还收录了姜母对马超的咒骂:“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这句话几乎应验了马超的一生——背弃亲情,最终因负罪感而早逝,享年仅四十七岁。
马超的痛苦与懊悔显然伴随了他余生。在他临终时,写下的上疏中提到,“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他明知自己的权欲导致了家族的覆灭,深知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这些失去的亲人,成了他权力追求的祭品。马超心中悔恼,但为时已晚。
历史的回溯往往没有小说中那么浪漫,马超在史料中并未显现出任何超凡的英雄气概。他的叛乱和失败,充分展示了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种种失败。曹操虽然对马超充满信任,但最终却未能避免马超的叛逆。曹操对马超的预估过于乐观,马超的背叛让他吃尽了苦头。那场臭名昭著的潼关之战,马超几乎是从头输到尾,最终连许褚都能够轻松击败他。
马超在投降刘备后,虽被封为骠骑将军,但他的表现仍让人质疑。刘备显然并不完全信任他,因此将他安置在成都,而非派他前往前线指挥作战。马超的军事才能也未曾得到充分展示,历史中记载他与张飞联手,竟然连曹洪和曹休这样的对手都未能打败。
马超在史料中的表现,和后世演义中的英雄形象相去甚远。真正的历史并不如小说所描绘那般光辉。事实上,马超不仅未能展现出惊人的战绩,反而在关键时刻暴露了他的弱点和无能。即便在后期投降刘备,马超也未能获得应有的信任和支持。他的历史地位,最终也未能与那些真正的英雄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