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宫廷中,皇后往往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她们享有极大的权力和尊崇。然而,命运往往捉弄人,有些皇后即使一度被废除,失去了政治地位和皇室的荣耀,最终只能在冷清的宫中度过余生。然而,宋朝有一位特别的废后,她不仅两次被废除,反而因为命运的波折而得到了重返宫廷的机会,甚至在其中两次垂帘听政,掌握了一段时间的政治实权。这位令人称奇的废后,正是孟皇后。
一、两度被废
孟皇后,原名孟氏,出身官宦世家。北宋元祐年间,太皇太后高氏在遴选新皇后时,选中了年仅十六岁的孟氏。由于孟氏文雅端庄,深得高太后的宠爱,她被选为宋哲宗的皇后。然而,孟氏尽管为人贤良,博学多才,却未能赢得宋哲宗的宠爱与青睐。1096年,她被卷入一场宫廷阴谋,被诬陷为有不轨之举,因此被宋哲宗下令废除,流放至瑶华宫,封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当时孟氏年仅二十四岁,本以为余生将会在冷宫中度过,远离宫廷的繁华与权力斗争。
然而,命运的波折并没有就此结束。1100年,宋哲宗突然病逝,由其弟赵佶继位,即宋徽宗。在向太后的庇护下,孟氏得以重回宫廷,恢复了“元祐皇后”的封号。虽然她的回归并未给她带来太多的实权,但她至少重享了宫廷的安逸与尊荣。
二、因祸得福
孟氏的命运再次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随着新旧党争的激化,宋徽宗在蔡京等权臣的建议下,于崇宁年间再次决定恢复孟氏的地位,并将她召回瑶华宫住。这一时期,孟氏虽然身居宫中,却几乎不参与朝政,过着远离纷争的生活。然而,靖康年间,宫中的瑶华宫突发大火,孟氏被迫迁移至延宁宫,但不久后,延宁宫也发生火灾,她再次搬迁,住进了相国寺附近的一处私邸。随着金军逐步包围汴梁,宋钦宗在宫中议事时曾计划恢复孟氏的称号,将她尊为“元祐太后”,并准备下诏通知。但是,开封城在金军攻破之前,这份旨意未曾下达。
金军进入汴梁后,宋徽宗与宋钦宗,以及皇后、妃嫔和皇子们,全部被金军掳走。由于孟氏早已被废除并不在皇室的户籍中,她得以幸免于难。金军撤退后,他们扶植了张邦昌为傀儡皇帝,但张邦昌并不敢自称皇帝。于是,孟氏再次被恢复名号,重新迎入宫中,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垂帘听政。她不仅恢复了元祐皇后的身份,还立即指派人员进行相关政务的处理,并为赵构的登基铺路。
三、备受尊崇
宋高宗赵构继位后,对孟氏深怀感激。赵构继承皇位时,由于他并非太子身份,缺乏正统继位的合法性。而孟氏在垂帘听政时为赵构的合法登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帮助他获得了朝廷的认同。赵构因此对孟氏极为尊崇,称她为“太后”,并对她极为孝敬。即使在繁忙的政务中,赵构也会时常亲自向孟氏汇报重要的国家大事。1129年,苗刘之变爆发,孟氏再次垂帘听政,帮助赵构稳住了局势,保住了宋朝政权的根基。
然而,金军的再次南下,使得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宋高宗选择出海避难,而孟氏的处境则变得异常艰难。她只能依靠少量的护卫,几乎没有任何奢华的陪伴,身边的侍卫不足百人,且必须以农夫肩挑的简陋方式行走。与此同时,宋高宗派遣人寻找孟氏,并在行宫门外亲自迎接她。尽管孟氏身陷困境,赵构却始终没有忘记她的支持和贡献。
最终,孟氏在1135年因病去世,享年59岁。赵构悲痛不已,特意下旨为她举行盛大的丧礼,并为她的家族安排了“推恩外家”政策,照顾她的亲属五十余人。孟氏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起伏,但她凭借智慧与坚韧,在宋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