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了清朝南方最大的城市——南京,并将其更名为天京,随后决定将天京作为新的都城。太平天国的建立,使得其与大清帝国形成了对峙之势,东南一隅由太平天国控制,而大清则统治北方。太平军占领南京并成功扩展至江南地区后,太平天国的高层开始了激烈的战略讨论。天王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提出应利用清军的失败和士气低落的时机,带领主力北上,直捣北京。而东王杨秀清则认为,太平天国应该扩展至西方,以增加战略纵深。在这场争论中,虽然双方都有其理据,但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最终,他们达成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决定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然而,杨秀清在实际执行时暗藏心机,派遣了翼王石达开率领10万大军进行西征,而林凤祥和李开芳仅带2万人执行北伐。
1853年5月8日,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领的太平天国北伐军正式起航。此时,大清的军队在长期和平的背景下,战斗力已大幅下降。曾经威震东亚的八旗兵,早已不再是强悍的战士,许多士兵甚至不会骑马,沦为“提笼架鸟”之辈。根据清朝的兵制,八旗兵一向是世代为兵,平时驻防,战时则上阵。然而,面对太平天国新锐的北伐军,这些八旗兵的表现极为丢人。林凤祥和李开芳仅凭2万人,就一路打到了天津,距离北京的门户已经不远。消息传到京城,咸丰皇帝一度萌生了放弃山海关、撤退的想法。
咸丰皇帝勉力平息了恐慌,决定进行最后一搏,于是他召回了漠南的蒙古名将僧格林沁,指派他率领2万蒙古骑兵入京镇守。当时的蒙古骑兵依旧保持着祖先的勇猛作风,远非那些八旗兵能比拟。僧格林沁以极快的速度整顿并训练这支部队,使其战斗力大幅提升。随后,他带领这支精锐部队,赶到天津,准备对抗北伐军。由于北伐军已经深入敌境,后勤供应变得困难,加上许多南方士兵无法适应北方的寒冷天气,导致伤亡严重。与此同时,僧格林沁麾下的蒙古骑兵勇猛异常,轻松突破了北伐军的防线,最终在激烈的战斗中全歼了太平天国的北伐军。林凤祥和李开芳被俘,举世震惊,僧格林沁的名声一时传遍四方。
僧格林沁的这次胜利,让咸丰皇帝重燃了希望,也让世人重新审视了八旗兵的战斗力。咸丰皇帝更是决定让僧格林沁长期驻防京师附近,以备战备战,确保京城的安全,堪称是将他视为“嫡系中央军”。然而,命运的波折并未停歇。
1860年,英法联军的入侵使得北京面临重大威胁。僧格林沁再度受命驻守天津,负责防御联军的进攻。在随后的八里桥之战中,尽管僧格林沁的部队拼尽全力抵抗,但由于英法联军装备精良,战斗方式高效,最终僧格林沁的部队惨败,不得不撤退。联军很快攻占了天津,并进入了北京。虽然这是僧格林沁的一次惨败,但考虑到当时英法联军的强大装备与技术,他的败北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如此,僧格林沁的部队依然保存了精锐力量,并很快恢复了战斗力,继续在之后的战斗中屡次打败太平军。
到了1864年,湘军将领曾国荃成功攻入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的彻底覆灭。但大量太平军残部流入北方,与捻军联手,使得捻军的实力大增。不同于太平军,捻军的主力是骑兵,机动性极强,因此清军多次出兵征讨均未能获胜。此时,清廷再度依靠僧格林沁,调集他精锐的骑兵部队前去镇压捻军。由于僧格林沁的部队善于作战,且装备了更先进的火器,他屡次打败捻军,成为捻军的头号敌人。
然而,命运总是不可预测的。1865年4月,在追击捻军主力至曹州时,僧格林沁突遭捻军伏击。身受重伤的他在拼尽全力突围时,最终在麦田中被捻军的张皮绠斩杀,年仅55岁。僧格林沁的死亡让整个清朝震动,朝野为之动容。同治帝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特命为其辍朝三日,并为他举行盛大的追悼仪式,颁赐庙号,表示对其功绩的肯定与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