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赐给徐达一座豪华王府,徐达却警告儿子:千万不能搬进去
迪丽瓦拉
2025-09-30 10:33:56
0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要把自己曾经住过的吴王府,赐给开国第一功臣徐达

这座王府富丽堂皇,位于南京城内最繁华的地段。

徐达接到圣旨后,脸色大变,当晚就把儿子叫到跟前,严肃警告:"这府邸,咱们家千万不能搬进去!"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的崛起之路

1353年,朱元璋回乡募兵,22岁的徐达毫不犹豫地参加了。

这一年,改变了徐达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朱元璋一眼就看出徐达不是池中之物。

朱元璋发现徐达"动静语默,悉超群英",于是把最重要的任务都交给徐达。

后来朱元璋回忆说,徐达"平昔言简虑精,当提兵之时,令出不二"。

什么意思?就是说徐达话不多,但每句话都说到点子上,带兵打仗时,命令一出,绝不更改。这样的人,天生就是当统帅的料。

1354年,朱元璋看不惯郭子兴内部的勾心斗角,决定自立门户。

带走的24个心腹中,徐达排第一位。这24人后来被称为"淮西二十四将",都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接下来的岁月,徐达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陈友谅,那可是硬仗中的硬仗。1363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号称60万大军,徐达冲锋在前,第一天就击败敌军前锋,杀敌1500多人,缴获大船一艘。

整整打了一个多月,最终陈友谅中箭身亡,全军覆没。

张士诚,更是艰苦。围攻平江城整整九个月,张士诚死守不降。城破之后,徐达严令部下不得扰民,史书记载"吴人安然如故"。

要知道,一般攻城战之后,士兵都会趁机抢掠,徐达能约束住部下,实属不易。

1367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领25万大军北伐。

第二年八月,徐达攻克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北逃,统治中国近百年的元朝就此覆灭。

想想看,从一个农民到推翻元朝的统帅,徐达用了15年。

这15年间,徐达身经百战,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

1369年,朱元璋建立功臣庙,亲自排定座次,徐达第一,常遇春第二,李文忠第三。

朱元璋给徐达的评价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评价高不高?太高了!古今第一,世无双,这是把徐达比作韩信李靖这样的千古名将了。

徐达被封为魏国公,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食禄五千石。

明朝建立后,徐达还多次率军北伐,打击北元残余势力,为大明江山的稳固立下汗马功劳。

一座王府背后的政治智慧

洪武初年,朱元璋觉得徐达功劳太大,现在住的地方太寒酸,决定把自己以前住过的吴王府赐给徐达。

吴王府是什么地方?那是朱元璋称帝之前的府邸,位于南京瞻园一带,占地广阔,亭台楼阁一应俱全。

朱元璋在那里住了好几年,很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在那里决定的。

除了吴王府,朱元璋还把莫愁湖边的皇家花园赏赐给徐达。

这两处地方,都是南京城内最好的地段,价值连城。

可徐达的反应让人意外。

史书记载,徐达"固辞",就是坚决推辞。朱元璋多次提起这事,徐达每次都跪下磕头,说自己功劳微薄,现在的住处已经很好了,吴王府是皇上旧居,自己怎么敢住进去。

徐达回家后,把长子徐辉祖叫到跟前,严肃地告诫说,这座王府是皇上以前住过的地方,咱们徐家千万不能搬进去。

为什么徐达这么谨慎?

你想想,那时候是什么情况?洪武年间,朱元璋大开杀戒,胡惟庸案牵连三万多人,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徐达虽然是开国第一功臣,但越是功劳大,越要小心谨慎。

住进皇帝曾经住过的府邸,睡皇帝睡过的床,坐皇帝坐过的椅子,这意味着什么?

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这可能被解读为有僭越之心。

徐达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

历朝历代,功臣的下场往往都不太好。

韩信、岳飞,哪个不是功劳盖世,最后却身死名裂?徐达不想步他们的后尘。

再说了,朱元璋是什么人?从一个和尚、乞丐,一步步爬上皇帝宝座,这样的人,疑心该有多重?

徐达跟了朱元璋这么多年,对朱元璋的性格了如指掌。

史书上说徐达"愈恭慎",就是越来越恭敬谨慎。

在朱元璋面前,徐达甚至到了"恭谨如不能言"的地步,好像连话都不会说了。

这是装的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这种谨慎,确实让徐达躲过了很多劫难。

你看看其他功臣的下场就知道了。

李善长,开国功臣,最后全家被杀。蓝玉,军功赫赫,被剥皮实草。胡惟庸就更不用说了,株连三万多人。

徐达不住吴王府,不要皇家花园,就是在向朱元璋表明态度:我徐达只是个臣子,绝无二心。

醉酒龙床的惊心动魄

朱元璋对徐达的试探,远不止赐府这么简单。

明史》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朱元璋到徐达家做客,把徐达灌醉了,然后让人把徐达抬到吴王府的正寝,也就是朱元璋以前睡过的龙床上。

龙床是什么?那是只有皇帝才能睡的床。臣子睡龙床,那是大逆不道,是要杀头的罪。

徐达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龙床上,吓得魂飞魄散。史书记载:"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

徐达醒来后,立刻从床上滚下来,跑到台阶下跪着,大呼死罪。

朱元璋在暗处偷偷观察,看到徐达这个反应,"大悦",非常高兴。

为什么高兴?因为徐达的恐惧证明了他的忠诚。

如果徐达醒来后无所谓,或者还在床上多躺一会儿,那朱元璋可能就要动杀心了。

民间传说徐达醒来后,先是问内侍这是什么地方,得知是吴王府后,立刻清醒过来,对着北方皇宫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急忙离开。

还有版本说,徐达跑到皇宫外跪着请罪,朱元璋出来后,徐达说自己喝醉了犯下大错,请求皇上治罪。

朱元璋这才说没事,是自己让人把徐达抬过去的。

这个试探够狠吧?普通人喝醉了,谁知道会说什么做什么?万一徐达酒后失言,说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那就是灭门的罪。

好在徐达即使喝醉了,也保持着清醒。或者说,徐达可能根本就没有真醉,只是装醉配合朱元璋的试探。

这种君臣之间的心理博弈,想想都让人后背发凉。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试探徐达?说到底,还是不放心。

徐达功劳太大,威望太高,手握重兵,朱元璋不得不防。

可徐达也不容易。一方面要为朱元璋打天下、守江山,另一方面还要时刻提防朱元璋的猜忌。

这种如履薄冰的日子,徐达过了一辈子。

难怪后人评价说,徐达"仓卒间乃有许大主张,非特恪谨而已"。

意思是徐达在危急时刻能做出正确判断,不只是谨慎那么简单,而是有大智慧。

背疽病发与历史真相

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守时,背上长了疽疮。

背疽这个病,在古代是绝症。

三国的刘表曹休唐朝诗人孟浩然南宋抗金名将宗泽,都是死于背疽。

用现代医学的眼光看,背疽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确实会要命。

朱元璋得知徐达病重,立即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带着敕书去北平,把徐达接回南京治疗。

洪武十八年二月二十日,徐达在南京瞻园病逝,终年54岁。

关于徐达的死,民间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故事:朱元璋知道徐达患背疽不能吃鹅肉,却故意赐给徐达一只蒸鹅。

徐达明知吃了会死,君命难违,含泪吃完,当晚毒发身亡。

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明朝人徐祯卿写的《翦胜野闻》里,后来王文禄的《龙兴慈记》也有类似记载。

但这真的可信吗?

清朝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明确说:"此固传闻无稽之谈。"就是说,这纯属没有根据的传言。

为什么说没有根据?

《明史》是清朝人编的,清朝人最喜欢抹黑明朝皇帝。

如果朱元璋真的用蒸鹅害死徐达,清朝人会放过这么好的黑材料?

可《明史》只说徐达"病背疽卒",根本没提蒸鹅的事。

而且朱元璋杀功臣从来都是明着来。

胡惟庸、蓝玉、李善长,哪个不是公开定罪,然后处死?朱元璋需要偷偷摸摸送只鹅害死徐达吗?

徐达去世后,朱元璋的表现,也不像是害死功臣后的作态。

朱元璋为徐达辍朝,亲自到徐家吊唁,悲恸不已,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

还亲自撰写神道碑文,碑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标点符号,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徐达的墓碑是明朝功臣中最高的,徐达的画像挂在功臣庙第一位,配享太庙

这些都是极高的荣誉。

如果朱元璋真的想害死徐达,有必要给这么高的身后哀荣吗?

徐达死后,儿子们的命运各不相同。

长子徐辉祖继承魏国公爵位,靖难之役时支持建文帝朱棣登基后被夺爵幽禁,永乐五年去世。

四子徐增寿支持朱棣,被建文帝亲手所杀,朱棣登基后追封为定国公。

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入皇室,长女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也就是著名的徐皇后

纵观徐达一生,从农民到开国功臣第一人,靠的不仅是军事才能,更是政治智慧。

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年代,徐达用自己的谨慎和忠诚,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保全了家族。

徐达拒绝吴王府,看似是放弃荣华富贵,实则是明哲保身的大智慧。

这种智慧,值得后人深思。

参考资料:

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709-3720页。

徐祯卿:《翦胜野闻》,载《明代野史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45-46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实... 在战国中期,秦国与齐国在地缘和实力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秦国经过一系列战斗,成功击败魏国,收复了失去的...
原创 庞... 庞德被称为曹操麾下的一员猛将,他的战斗力在三国中也是极为出色。庞德曾击退魏延、战胜关羽,展现了他的超...
原创 皇... 在清朝早期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一个鲜为人知却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少女如何逆转命...
原创 春... 绪论 春秋初期,周朝逐渐衰退,诸侯国的实力也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态势。在这期间,齐、楚、秦、...
原创 我... 公元23年,刘秀自南阳归来,心中有着推翻王莽暴政、复兴汉室的雄心。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哥哥刘縯一道,带...
原创 僧...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了清朝南方最大的城市——南京,并将其更名为天京,随后决定将天京作为新的都城...
原创 岳... 前言: 为何一场波及百姓的内战,历经数百年,依旧被铭记?是谁的决断让这场战争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历史长...
原创 朱... 朱元璋的出生可谓贫寒,家境窘迫,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与困苦。在贫困的环境中,他曾做过和尚,亦曾沦为乞丐...
原创 史... “金吕布,银马超。”这句话在许多文章中频繁出现,也有许多人坚信它的含义。至于这句话的来源,以及它指代...
原创 清...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这段历史的最终终结发生在清朝,其国祚延续了整整276年。在五千多年的历史...
原创 历... 在古代历史中,谥号是用来评价重要人物一生的工具,它不仅仅是为了表彰功绩,还承载着对其一生的深刻总结。...
原创 唐... 古代的帝王和贵族阶层普遍相信“天命”之说,认为一个国家的兴衰、皇帝的生死都受到命运的安排。这种思想在...
原创 从...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故事。从古至今,许多英勇的帝王...
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创... 中新网北京8月23日电 (记者 高凯)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大型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研讨...
原创 清... 提到清朝,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那个已经没落的晚清,随之而来的是难以抑制的愤怒情绪。这种情绪其...
原创 顺... 在清朝的诸多皇帝中,顺治无疑是最具争议之一。他不仅因其政策和治理方式受到多方评价,尤其是对多尔衮的依...
原创 晚... 在《走向共和》这部历史剧的播出之后,迅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观众讨论的热议焦点。这部剧因其深入人心...
原创 千...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伟大的帝王曾深陷于“长生之术”的迷惑之中。他们虽然处于权力的巅峰,却因对死亡的恐...
原创 她... 在古代的宫廷中,皇后往往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她们享有极大的权力和尊崇。然而,命运往往捉弄人,有些皇后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