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通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中央集权制的专制国家。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除了嬴政本人的雄才伟略,还离不开了诸多谋士的协助,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丞相李斯。李斯不仅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思想,还凭借自己的政治才智和远见,成功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大业,并在秦朝的权力结构中逐渐上升,最终成为了位高权重的丞相。
然而,李斯的结局却极为悲惨。令人惋惜的是,李斯最终与宦官赵高勾结,走上了背叛的道路,这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更令人痛心的是,李斯的威望和声誉在他与赵高联合后被彻底葬送,甚至他被以腰斩之刑处死时,竟然没有人出来为他求情,场面冷清而凄凉。那么,作为当朝丞相的李斯,为何在死后会遭遇如此冷漠的对待呢?
李斯生于春秋战国末期,这个时代局势动荡不安,李斯从年轻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曾拜荀子门下学习,并进一步钻研法家思想,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经过对当时各国形势的深刻研究后,李斯选择投奔了秦国。或许是看中了秦国崭新的政治格局,或许是看到了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强大实力,他的决定显示出了前瞻性的眼光。
在吕不韦的推荐下,李斯与秦王嬴政接触,并很快凭借出色的才智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虽然秦王嬴政一度发布“逐客令”,遣散各路谋士,但李斯却写了《谏逐客书》,以此劝谏嬴政这种做法将削弱秦国的力量,最终嬴政听取了他的建议,决定召回贤才,这也使得李斯在朝中声名鹊起,得到重用。
当李斯帮助嬴政完成了六国统一的大业后,秦朝建立,李斯被任命为丞相,成为了国家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开始推行自己的法家思想,通过一系列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例如,他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一改革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他还统一度量衡、文字,推动了国家的规范化与统一。此外,李斯更是提出了“焚书坑儒”的政策,试图通过铲除百家思想来实现思想统一,同时,他也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这些措施有效地稳定了刚刚建立的秦朝政权。
然而,李斯尽管在初期取得了显赫的政治成绩,但后来却因与赵高勾结,成为历史上的一大遗憾。赵高,这位权臣对李斯的权力和地位产生了觊觎之心,甚至曾密谋篡位,将秦二世扶上皇位。李斯起初并未答应,因为这不仅是背叛秦始皇的行为,而且一旦失败,他的家族将遭殃。然而,赵高从另一个角度劝说李斯,指出公子扶苏虽然贤能,但与秦始皇关系不密切,继位后李斯的地位未必能得到保障。最终,李斯在权力的诱惑下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支持赵高篡改遗诏,扶持秦二世登基。
秦二世上位后,李斯的短期权力虽然得以巩固,但与赵高的合作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赵高开始对李斯心生忌惮,因为李斯的权力威胁到了他自己的地位。于是,赵高以李斯谋反为名,将其陷害,最终导致李斯被秦二世处以腰斩之刑,惨死在众目睽睽之下。更让人唏嘘的是,李斯在临终时竟然没有人前来为他求情,甚至没有一位曾经与他共事的官员表示关切。
李斯之所以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他在推行郡县制时,剥夺了贵族的特权,激起了很多人的敌意,虽然这些贵族表面上不敢反对,但他们心中对李斯早已积怨。其次,李斯推行的“焚书坑儒”政策,得罪了大量的学者和士族,这些人自然对李斯充满怨恨。再者,李斯过于注重个人的权势和眼前的利益,在支持秦二世上位时,他忽略了百姓的疾苦。人民对秦二世的仇恨,也间接影响了他们对李斯的态度,毕竟他和赵高一起辅佐了暴君秦二世。
可以说,李斯的死是其自食恶果的结果。正如古人所说:“一失足成千古恨”,李斯因一时的权力欲望而错信赵高,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纵使他曾在秦朝历史中做出过许多有益的贡献,但由于忽视了各方利益的平衡,沉浸在权力的漩涡中,他终究未能得到后人的认可,也难逃遗憾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