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作为一位传奇的军事统帅,凭借卓越的军事才华和非凡的战略眼光,被誉为“军神”。在他的指挥下,涌现出了许多战功赫赫的战将,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陈赓。陈赓不仅勇猛果敢,而且在战场指挥上充满创造性,能够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正是这种无畏与灵活,使得陈赓在抗战中屡建奇功,几乎没有败仗。他所指挥的战斗,例如七亘村伏击战、香城固伏击战以及百团大战中的榆社之战等,都是军事史上赫赫有名的经典之战。
抗战胜利后,刘伯承与陈赓的合作再度展现了非凡的默契,老爷山之战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一。长治的守军,主要由阎锡山的第十九军及地方武装组成,兵力大约1.1万余人。为了应对八路军的围攻,阎锡山紧急调遣了第七集团军、包括两个军的增援,力图从东关镇向长治增援,支援被围困的部队。然而,刘伯承深知敌人援军的变化,在分析敌情后做出了巧妙的战略部署。他指示陈赓带领386旅和太行、冀南部队继续对长治实施围困,同时派遣陈赓和陈锡联前往西北,伏击敌军的增援部队。
10月1日,敌援军攻占了关上村,但很快便被刘伯承部队围困在老爷山及磨盘脑地区,被迫守住制高点。接下来的战斗充满了险情和艰难,尽管老爷山的敌人占据有利地形,陈赓依旧坚持进攻,开始筹划一项冒险的战术——由楚大明率领一个营从龙爷山东侧迂回,登上敌人侧背并夺取东北高地,从而切断敌军的水源和补给线。这一战略极为危险,一旦敌人察觉,陈赓的部队将陷入绝境。但他坚信,这一策略一旦成功,老爷山便可被攻下。
楚大明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地带领部队实施进攻,并最终成功夺取了高地,切断了敌军的退路,改变了战局的态势。这一行动让陈赓的部队从强攻转为围困敌军,极大地动摇了敌人的士气。刘伯承在听到消息后十分高兴,感叹道:“陈赓这一招绝了!”
10月5日,老爷山的敌军为了摆脱困境,拼死反扑,但由于八路军已提前构筑了工事,敌军的进攻未能取得突破,反而遭遇了重大损失。敌军被迫放弃阵地,向北撤退,老爷山因此被八路军占领。此时,陈赓命令对敌尸体进行搜集,及时补充了所需弹药,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了准备。
陈赓不仅在战斗策略上出类拔萃,他在观察敌情和迅速做出决策方面的能力同样令人佩服。当他在老爷山主峰上观察敌人动向时,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判断出敌人可能正准备撤退,并指示部队立刻封锁敌人退路。此时,陈赓没有等待上级指示,而是立即采取行动,指挥部队占领有利位置,阻击敌军。最终,在6日的拂晓时分,敌援军完全陷入了陈赓的“口袋”战术之中,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敌军的两万余人全数被歼灭,敌方高层指挥官包括副总指挥彭毓敏自杀。
战斗结束后,刘伯承兴奋地说:“有陈赓在,我们没有打不赢的仗!阎锡山这次吃了陈赓的大苦头,以后三年都不敢提陈赓名字了!”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陈赓指挥作战的非凡才能,也体现了他与刘伯承之间深厚的合作关系。正如《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所述,刘伯承的征战传奇和与将领们的私人关系成为了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